有一点需要说明,名义收入并不等于实际收入。实际收入是名义收入扣除了政府各项税费后的净收入,它真正代表了一个人的实际收入。所以,居民的实际收入也叫居民个人的可支配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减去各种税费后的人均净收入,它代表了居民年均净收入的水平,反映了居民的平均消费能力。
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人均国民收入-人均各项综合赋税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赋税水平对人均可支配收入有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居民消费能力的大小。
中国实际的人均收入比官方公布的数据少
那么,目前中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多少呢?
中国国家统计局2014年2月24日发布的《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显示,2013年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11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1%。这是中国首次发布涵盖城乡的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
这个数据怎么解读?
第一,居民综合赋税过重,导致实际收入和名义收入相差过半。
根据世行的数据,2013年中国的人均国民收入为5414美元,按1∶6?3的汇率计算,约合人民币34108元,这个是名义的人均国民收入。2013年统计局公布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8311万元,比名义的人均收入少了15797元人民币。这个差额(15797元)主要包括对居民的各种征税、社会保险、个人公积金等,总体上可以看作是国家对居民个人的综合赋税,它占名义人均国民收入的53?68%,我们可以笼统地把它看作是国家对居民的个人综合赋税率。
事实上,在这个综合赋税中,有一部分属于国家的转移支付,就是说,有一部分的征税最终是用于保障居民的社会福利支出,比如,社会失业保险、养老金保险、公积金账户等。据统计局相关数据估算,这部分转移支付金额约占名义人均国民收入不到8%。换句话说,实际上,中国的居民综合赋税率是46%左右,也就是,居民收入100元,国家拿走其中46元。如此高的赋税率在全球排名至少可以进入前五,这也是中国国富民穷的一个直接原因。
第二,由于严重的收入两极分化,中低收入者多而高富帅少,致使中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代表性较差,名义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含水量较高。
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代表性取决于居民贫富差距的大小,贫富差距越大,平均可支配收入的代表性就越差。举个极端的例子,假定个人可支配总收入是1300万,其中1个高富帅的年收入1000万,99个中低收入者的年收入300万,平均下来的人均收入是13万。实际上中低收入者的人均年收入只有3万,人均收入13万完全不能代表大部分人的实际收入水平。
再举一个例子说明。假定100人里,每个人的收入都是2万元,人均2万这个数字的代表性就是100%真实;如果这100人里,有3个人的收入是50万元,其他人的收入是1万元,平均下来的人均收入就是2?47万元。这个人均数字的代表性只有不到50%,它比97%的人的1万元的真实平均收入高了一倍还多。
所以,考量一个国家的实际人均收入,需要考虑贫富差距带来的数据“失真”,也许可以在基尼系数的基数上进行一定的换算。中国存在着相当严重的贫富差距
2014年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基尼系数是0?473,民间研究机构估计的基尼系数在0?55~0?61之间,大部分学者的估计在0?5以上。,因此2013年我国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数字(18311元)的代表性可能要打个折扣。
本文摘自《少数派的财富报告》
本书先是从社会经济生活多方面观察的基础上,提出和反思了中国经济改革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即金融垄断和资本垄断;再从中国货币发行机制、金融深化、融资制度和资本市场等多方面,分析了金融资本垄断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制约和由此引起的社会贫富两极分化。作者以通俗写法和实例分析,将深奥的经济金融理论和社会金融现象剖析还原得简单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