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都是以“西湖边的金融评论人”自居向外介绍自己。2012 年7 月份,闲来无事写了一篇《浙江经济怎么了》,自此陆陆续续地写了几百篇金融文章,以致许多人都认为我是职业写手。事实上,就身份而言,我应该更多地被定义为是自由投资人吧。虽然有资产管理公司副总裁的身份,但事实上,我很少参与公司的运营和管理,基本上都是游离在外,做个闲散的人,在西湖边走走看看,不乏闲情逸致,貌似提前进入老年人的生活。写文章之于我,更多是对以前十多年的金融从业经历做的总结和回顾吧。
所以,其实我跟金融评论一点关系也没有,我还真从没因为写文章赚过什么钱。虽然网络上我的文章到处飞,但是事实上,我大概就在实体期刊上发表过两三篇文章。很多人都觉得我的文章太不严肃了,整天骂娘的风格,不适合实体期刊。许多期刊也都一直拒绝用我的稿子。有一次,我的一篇关于小微企业的文章(就是本书里第十一章谈论小微企业融资的那一节)好不容易被《浙商•金融家》期刊给采纳了,但后来最终也被撤了。后来《中欧商业评论》从我的博客里把这篇文章翻了出来,发表在其2012 年的10 月刊上。
经历这些事情之后,我就再也未曾去投稿了。就我而言,写文章本来就是随心而写,有人看就看,不爱看就不看了,所以,文章就都放在了自己的博客里。只是后来随着文章越写越多,博客浏览量也越来越大,我都不知道为什么自己成了大家眼里的所谓的“红人”。可能就是因为我不是为钱而写东西,所以我的文章没有立场一说,都是写我自己想写的、想说的。至于对错,那是能力问题,我也没办法。
确切地说,这百来篇文章,很多都是这么多年我在金融业内走走停停体悟到的一些心得感受。有很多都是那些高高在上的专家们所无法看到,但是却每天在现实中上演和发生的事情。所以,书中的很多观点,可能是完全颠覆了很多人旧有的也是固有的看法吧。尤其在互联网金融领域,随着2013 年互联网金融浪潮高涨,这些文字让我开始变成一个争议极大的人物,甚至被认为是互联网金融的公敌,以及传说中的“阿里黑”。
从最早也有过愤懑不堪,到现在的淡然处之,我已经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观点其实从来是不重要的,而最终结果对错也不重要,因为,对事情下结论并不是我们要去追寻的终极目标。从某个意义上来看,我可以断言,我们现在所做的绝大部分的推论都是错误的,世界从来不是按照我们的推论在演变,这个问题我会在大数据章节作详细解释。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去做预测和推演呢?这是因为,我们要通过推演过程来不断完善我们的方法论,完善我们思考问题的方法,这才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吧。
所以,2013 年,我在全国做了一百多场演讲之后,开始着手将过去所有的文章进行系统梳理。在这本书里,我尽可能阐述的是逻辑推演的过程,而不是所谓的观点和结论。当编辑跟我商量是否要修改下许多文章中看上去已经落伍,甚至可能已被证明是错误的和幼稚的观点时,我坚持了自己的想法,不作修改,保留所有观点。因为这一方面反映我一路走来渐渐形成的思考路径,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自己思考的沉淀。我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地还原“互联网金融”大潮来袭时,一个站在互联网金融领域门口的投资人的思考心路历程吧。
由于受版面和字数的限制,我将近40 万字的内容,无法在一本书里全部呈现。许多非互联网相关的、但我自己却认为是写得较好的金融文章,因为不符合当下热点,就忍痛给删除了。其中包括《浙江经济怎么了》、《也谈钱荒》这两个在网络上比较有名的系列,也包括一些历史政治类的文章,例如《建国后党内路线之争》等。这些被删除的文章,我也做了系统梳理,到时候一并放在网络上,也当是弥补遗憾了。
本文摘自《风吹江南之互联网金融》
随着中国互联网金融浪潮高涨,P2P、众筹、余额宝、微信支付等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加之大数据等时髦概念助阵,简直是乱花渐欲迷人眼,令媒体兴奋,公众狂热。那么,互联网金融真的能“颠覆”传统金融吗?当互联网思维对撞传统金融观念,是互联网金融的一统天下,还是传统金融业的自我革新?究竟是谁动了金融业的奶酪?
本书作者早期试水创立具有互联网金融雏形的网站,后来成为互联网金融的资深投资人,基于其多年在该领域的实践、观察与思考,追根溯源谈互联网金融之争,告诉你在变革大潮来袭时,应该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