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似却不相同的历史
虽然从过去的历史可以推断未来的趋势发展,然而如果出现了关键性的科技或观念上的更迭,那么看起来相似的历史则可能出现完全不一样的结局。
举例来说,中国历代以来最强盛的几个朝代当属汉朝、唐朝与元朝,这些朝代在当时都可算得上是全世界的头号强权,西方世界根本无法与之相提并论。唐太宗贞观年间被西域各国尊为天可汗,意思是“天下总皇帝”,而元朝(1271~1368)的疆域更是扩及欧洲与北非地区,成为横跨欧亚非的大帝国。然而到了明朝(1368~1644),甚至于清朝(1644~1911)以后,中国在全世界的地位就开始出现了衰败。
这个时候的西方世界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西班牙帝国(1402~1521)在15世纪初因为获得美洲大陆的巨大利益而崛起,后续的荷兰帝国与大英帝国也都是崛起于海上的霸权,这些都与过去全世界的霸权始于陆上的传统,出现了显著的差异性。而这中间最主要的差异就在于“地圆论”的兴起以及航海技术的发达所致。西方世界在确认地圆论以及航海技术的进步之后,他们不再需要经由陆路来完成贸易的行为,而更幸运的是,他们在大航海时代中发现了美洲大陆与其他殖民地丰富的资源,因而奠定了海上霸权的地位。
我们从中国历代首都的迁徙也可以认识到这样的趋势,汉朝的首都位于长安与洛阳、而唐朝定都长安、宋朝则是在开封,这些都属于内陆都市,显示当时的帝国所重视的是陆上的利益。长安曾是全世界第一个人口数量超过百万的巨型都市,也是当时全世界最大的城市,然而到了元朝、明朝与清朝,则开始向沿海地区转移,包括南京与北京都是相对离海岸较近的都市。而以侵略者来看,过去中国所遭遇的外患全都是来自于东北或西边的陆上强权,也因此才有了万里长城的兴建,然而到了清朝却开始出现八国联军、甲午战争等来自海上的侵略者。
从陆权时代到海权时代,全世界的局势出现了明显的转变,过去的陆上强权在现代似乎都只是二线的国家,除了前述的中国历代之外,包括在14世纪曾经叱咤一时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19世纪的奥匈帝国都是如此。19世纪,美国的战略学家马汉(Alfred Mahan,1840~1914),正式提出了“海权论”的观念,美国也一直沿着这样的思维前进。1898年美国发动美西战争,击败西班牙,控制了自己家门口的加勒比海,并在远东从西班牙手中夺取了菲律宾、关岛与夏威夷等战略要地。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强的海权国家;而等到二战结束时,太平洋已经成了美国的内海;到了冷战结束后,美国在海外拥有700多个军事基地,4个作战舰队,13个航母战斗群。
对照现在的世界局势,世界上90%的商业运输是通过海洋、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口居住在离海岸几百英里的地方、这颗星球有近3/4被水所覆盖、许多的天然资源蕴藏在海洋之中,控制海洋,确实是成为霸权的必须条件。
也因此,近代中国的崛起,被认为即将再度掀起中国的世代,包括周围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的簇拥,都让中国重返汉唐盛世的说法被更多的人所接受,然而当我们了解现在世界的军事強权是奠定在海上的霸权,那么再对照中国与美国目前的海权布局,我们就会知道现在的中国崛起与过去的汉唐盛世只是很相似的历史,但并不会出现相同的结局。
然而,海权时代会不会成为这个世界的定律呢?
事实上,这样的现象很有可能在数十年以后再度被打破,英国著名科学家兼科幻小说家亚瑟·克拉克(Sir Arthur Charles clarke,1917~2008)在其1978年所完成的名作《天堂的喷泉》(Fountain of paradise)中首度提出了太空电梯(Space elevator)的概念,虽然当时被众多人嘲笑这是不可能的幻想,然而近年来随着纳米科技的发展,将纳米碳管及铜缆编织成支架作为输送缆线的做法已大幅增加了太空电梯的可能性。
虽然太空电梯的造价将高达100亿美元,然而一旦开始运作,将使进入太空的费用骤减为1/400,研究此一构想多年的科学家艾德华兹(Bradley C.Edwards)表示,未来太空电梯的主要问题将不是太贵,而是太无趣,届时将不再有巨大的火箭推进器隆隆喷火并发出震耳巨响,升空过程将变得和日常生活一样平淡单调。
如果这样的科技成真,也许我们将要迎来的会是一个取代“海权时代”的“太空时代”,海权时代最繁荣的城市多半是港口,包括纽约、东京、上海、伦敦甚至于台北都是如此,然而到了“太空时代”,全世界最繁荣的城市很可能是现在没有多少人关注的赤道上的城市,因为根据目前的技术,太空电梯必须兴建在地球的赤道之上才可以运作,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城市会成为太空旅行的重要转运地。
倘若未来真有这么一天,那么海权的历史很可能就要再度改写。看起来非常相似的历史,很可能?因为科技与观念的改变,而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结果。
我如何从历史看泡沫
除了上述决定性的科技或观念的演变,其实人类的历史并不如我们所想像的天天在变化。而泡沫的历史更是如此,因为人类的本性从古至今从来没有改变过,当同样的情境、同样的原因、同样的贪婪又再度出现,我们又怎么能够期待这次的结果会不一样呢?
泡沫的形态有许多的样式,简单来说可以分为产业的泡沫以及金融资产的泡沫,不论是哪一种泡沫,终点都只有破灭一途。然而,产业的泡沫最终会留下具有价值的实体资源,但金融资产泡沫的破灭最终就只会留下一堆的负债了。
例如1870年代的美国铁路泡沫便是如此,当时在南北战争结束后,重建时期刺激经济发展,工业革命更催化景气膨胀,美国迅速成为世上最富有的国家,从1866年至1873年间共建造了3 500英里铁路,但过度建设与过度资本投入造成铁路泡沫,美国364家铁路公司中有89家破产,但即便泡沫消逝,铁路建设还是存在,因而奠定了美国接下来的交通运输与国内经济发展的基础。
2000年的网络泡沫也是一样,根据统计,截至2003年底,全美国铺设的光纤网络共有3 900万千米,相当于绕行地球1 000圈,这在当时绝对是个过度投资的资产泡沫,但却也为接下来网络的普及化与宽带化建立了良好的基础,截至目前,美国仍拥有全世界第二多的网络使用人口,同时其网络使用人口的渗透率则是高达77%,网络产业虽然在2000年出现了泡沫,但网络的使用人口及应用服务却从此出现了爆炸性的成长。
10年过去了,网络泡沫时代大幅投资的基础网络设备并没有随着网络泡沫的消逝而失去它的作用,相反的,它为后来的网络产业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而这也正是产业泡沫与金融资产泡沫之间最大的差异。金融资产泡沫破灭之后并不会留下任何可继续利用的资源,会留下的就只有负债而已,这是因为金融资产泡沫是一种金钱与信用的游戏,整个社会并不会因此而有任何实质的产出。
这次不一样?
哲学家黑格尔曾说:“人类从历史中学到唯一的教训是,我们从历史中学习不到任何教训。3”
重大资产泡沫的破灭必然伴随着金融体系的崩溃,无论是从各位应该还记忆犹新的美国次贷风暴,或是20年前所发生的日本失落十年来看都是如此。这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资产泡沫的形成是肇因于泛滥的资金与过度扩张的信用,而货币与信用都是通过金融体系来传递与创造的,资产泡沫一旦破灭,扩张的信用就必须收缩到一个合理的状态,而在这收缩的过程之中,金融体系过去所扩张的部分信用就转变为呆账而无法回收,因而造成金融体系的严重亏损,甚至于破产倒闭。
在次贷风暴之中,美国第二大次贷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New Century Financial Corporation)宣布倒闭;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The Bear Stearns Companies,Inc.)被摩根大通(JP morgan)收购;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 Holdings Inc)破产倒闭,负债高达6 000亿美元;美林证券(Merrill Lynch)被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收购;而被简称为“两房”的房利美(Fannie Mae,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与房地美(Freddie Mac,联邦住房抵押贷款公司)则是直接被美国政府接管,从2008年9月被接管到2010年初共向美国财政部借了1 365亿美元。
而在1990年日本的泡沫经济期间,日本几乎所有的大型企业都介入了房地产行业。然而泡沫破灭之后,国际信评机构持续调降日本的金融机构的信用评等,导致日本金融机构在国际金融市场的筹资难度加大,成本提高。金融机构只得提高贷款门槛、严审贷款资格、缩小贷放规模,但这么一来使得许多企业无法取得所需的资金而进一步出现倒闭潮,形成信用紧缩与去杠杆化的恶性循环。根据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ECD)的统计,日本在泡沫破灭后的1990年到1996年之间,相对于1989年到1990年的高峰来看,整体国家的资本损失高达967.3兆日圆,约当于日本两年的GDP产值。
而房地产的暴跌使得许多房地产业者与建筑业者的资产大幅缩水,在去杠杆化的循环之下,根本无力偿还银行贷款因而倒闭,虽然银行持有土地担保品,但随着土地资产价格的崩跌,金融机构仍然蒙受了极大的亏损,部分金融机构甚至还出现了资金周转失灵等问题,并导致大型银行相继破产或出现整并。中小金融机构的破产更是不计其数。日本政府为了稳定金融体系,不得不向日本金融机构投入大量的资金来处理因银行倒闭遗留的问题,光是第一波的金融稳定基金就高达5兆美元,约当于日本年度GDP的12.6%。
即便有这么多血淋淋的例子摆在眼前,然而,资产泡沫仍持续地在不同的国家出现,过去是如此,我认为在未来也还会是如此,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亚洲国家在2011年以后必然要面临房地产泡沫破灭的问题,因为这一次,并没有什么不一样。
本文摘自《预见未来》
贸易壁垒兴起、1%与99%的对立、人才争夺战、科技交替下的大崩坏,以及小个体时代的来临,将会是未来全世界最重要的五大浪潮。我们的政府与企业是否已经作好准备?身处这浪潮中的我们又该如何面对这样的改变?最后是乘风破浪或者被大浪淹没?这中间的关键,就在于你的思考力!唯有当我们每一個人都能够自主的思考,去判断这一切的是与非,我们才有办法知道我们该追求的是什么,也才有办法改变我们的自己的人生和未来。
別再害怕和別人想的不一样、別再盲从、害怕挑战主流与权威!作者在本书中给你勇敢运用思考的力量,温柔地改变这个僵化的社会,创造你所预见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