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怀疑现在中国的人口数据是否准确,例如,有些人声称现在中国的人口不是13亿,而是14亿甚至15亿,也有人认为现在中国的人口还不到13亿;但很少有人怀疑美国、英国、法国等西方国家的人口数据。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人口数据往往成为计生奖惩的依据,出于利益方面的考虑,可能存在漏报和重报的现象;而西方国家不实行计划生育,人口数据不能成为奖惩的依据,因此比较准确。
那么,是不是说中国的人口数据一直都不准确呢?当然不是这样!例如1953年进行的第一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就被学术界公认为是准确的。但2000年进行的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却被很多专家认为存在比较严重的漏报和重报的现象。事实上,在第五次人口普查之前,国务院下发的《关于集中力量做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的通知》要求:“不得以总人口数多少,出生率、自然增长率高低考核排队,实施奖惩;不得以普查登记资料作为征收计划外生育费的依据;人口普查的数据,不得用于对基层政府的政绩考核;不得以人口普查数据追究以往瞒报、漏报的责任。”但在某些地方,人口普查的资料仍被作为超生处罚的依据。
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中,绝大部分时期都没有留下准确的人口数据,只有少数时期有准确的人口数据。例如,在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进行全国户口普查,编造黄册。为了保证资料质量,他派军队清查户口,并且下了严令,老百姓隐匿者拿来充军,官吏隐匿者处斩。由于朱元璋使用极高压的手段来保证普查质量,因此这次户口普查的数据是比较可信的,普查结果的户数为1065万户,人口数为5987万人,平均每户有5.62人。但在朱元璋死后,由于后任皇帝的昏庸、吏治的腐败以及赋税制度的改变,明朝的人口统计数据越来越不可信,明朝200多年间的官方人口数据居然一直在六千万上下波动,没有多大变化。明王朝长达200多年的稳定统治,加上明朝的耕地面积比宋朝有较大的增加,因此人口应该是逐渐增长的。如果从明初至17世纪初人口以每年平均0.4%的比率增加,那么经过200多年,明朝人口至少有1.5亿。
明末清初的官方人口数据不可信,还有一个原因是“丁口”只是一个税收核算单位,不能代表人口数。老百姓为了减轻自身的徭役负担,有意少报丁口。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利益关系会造成人口数据的不准确,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是如此。只有当人口数据与利益关系相脱离,才有可能收集到准确的人口数据。
本文摘自《反思中国计划生育政策》
计划生育政策执行至今,计生部门宣传的很多“道理”早已“深入人心”,人们对于人口的观念还停留在几十年前。然而,现实的人口危机早已悄然袭来。随着时代的发展,计划生育政策的众多弊端逐渐显现,一些行业的劳动力不足,社会养老未来将不堪重负,“421”家庭生活压力增大,性别比失衡严重……而且,人口问题的解决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其是一个周期很长的“大工程”,我们现在还来得及吗?
本书从众多人们耳熟能详的人口问题入手,细致地分析了那些听起来有道理的论断是多么荒诞。在结合中国现状解读人口问题的同时,本书还强调了社会道德、个人价值观等对于人们理解人口问题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