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ad商标争夺战
自苹果iPad上市至今,这款产品的累计发售总量已达到5500万部。要知道,iPhone用了三年时间才达到5500万部的销量,而笔记本Mac book用了22年时间才达到这一销量。明眼人都知道,iPad商标是一座金山。如果苹果败诉,就意味着苹果公司不仅可能面临“天价”罚单,而且有可能失去在中国内地的iPad商标权,从此只能“改名换姓”。
而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实施条例》规定,对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罚款数额为非法经营额3倍以下。据行业专家预计:按照目前苹果iPad销量5500万台左右推算,这个罚款数额最高会达到近300亿元。
这起纠纷的争议点在于,之前出面沟通的都是深圳唯冠的人马,签字的时候盖的却是台湾唯冠的章,而现在深圳唯冠并不认账。苹果无法接受这个同一副脸孔的“另一套班子”撒泼耍赖,让自己要再一次埋单。但是商标权转让合同上确实没有“深圳唯冠”的盖章、也没有“深圳唯冠”的签名授权,苹果律师只能费力证明“深圳唯冠”虽未出现名字,却实际参与到交易中。由于第二审程序是以一审裁判为基础的,苹果公司作为上诉人举证十分艰苦。苹果公司首先需要证明一审中未被采纳认定的邮件是有效证据,其次需要保证自己新提出的证据经得起对方的再一次质证。
深圳唯冠代理律师谢湘辉曾在媒体上表示,早在2010年4月,苹果就曾和唯冠就商标问题进行过协商,要求唯冠向其转让iPad商标,然而双方并未就转让金达成一致。他说:“没拿到商标,苹果可以不使用iPad,或等到拿到后再使用,但没想到苹果绕过谈判,单方面生产销售iPad产品。也许苹果认为唯冠是一家债台高筑的小企业,他们没有放在眼里,但法律不会因为商业地位而给予特殊地位。”深圳唯冠指责苹果公司铤而走险,而一些网民质疑深圳唯冠与苹果公司的纠纷是恶意诉讼,企图“敲诈”。
深圳唯冠在中国取得商标的时候,是完全依照中国的商标法获得的。如果没有特别情形,在没有授权的情况下,公司的行为是通过法定代表人来实现的。在这个案件当中,恰恰台湾唯冠和深圳唯冠的法定代表人是同一个人,并且他也授权了。但是在这个案件中,最关键的问题在于,从现行的中国《商标法》来说,这个转让合同已经成立了,但是没有生效。因为根据国家《商标法》的规定,转让不是说实施就够的,它生效的条件是必须要到国家商标局去备案。如果没有去备案,即使公证了也没用,国家只看这个商标本来是谁的。在国家商标局备案的这个商标属于深圳唯冠,那么转让合同必须要盖深圳唯冠的章,合同才算生效。这些手续齐备以后,双方的主体证明、营业执照再做一个公证,所有的手续全了,6个月以后才算完成了转让,在公开的国家商标网数据库里,商标的归属人才算转变成功。
实际上,唯冠在2010年8月就进入破产了程序。唯冠本是国际知名的显示器和液晶面板制造商,旗下有多个显示器品牌,包括80后所熟知的美格、EMC等等,但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公司最大的客户宝丽来破产,直接导致深圳唯冠入不敷出。唯冠国际的股票在2008年8月就停牌了。主席杨荣山于2010年8月被法院颁令破产。同年10 月唯冠国际发出公告,评估杨荣山破产对业务状况的影响,表示该集团若干贷款由杨荣山提供个人担保。截至2010年9月16日,其担保的贷款总额约为11.54 亿元,集团之逾期负债总额约为38.34 亿元。2012年3月8日,中国银行等唯冠科技的八家债权银行发布联合声明,称拥有iPad中国内地商标。因为在2009年,唯冠科技就欠下八大银行4亿美元债务,银行当时已经查封唯冠科技所有资产,包含在中国注册的 iPad商标。也就是说,iPad在中国内地的商标其实早已不归唯冠所有,而是这几家银行的共同财产。这就意味着中国内地的 iPad商标之争已经变成了八家中国的银行和苹果公司之间的对抗。
商标权纠纷对苹果公司本身影响不大,真正担惊受怕的是渠道商、代理商和经销商。在苹果公司召开发布会宣布推出新款iPad后,深圳唯冠就发布了一封《致苹果iPad产品全国供应商及经销商的公开信》,警告经销商不得有销售、运输iPad等行为,否则将追究一切法律责任。深圳唯冠在公开信中强调,截至目前,公司是“iPad”注册商标唯一合法的权利人,依法享有禁止他人使用该商标的一切权利。记者尝试去上海苹果授权的经销商处了解ipad目前的销售情况,他们都表现得非常谨慎,闭口不言。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就在唯冠与苹果之争新闻出来的第一天,苹果经销商都马上对ipad的产品进行了降价销售。这样做也是担心苹果一旦出事,工商局会来没收他们的东西。不过后来知道审判结果还没出来,两三天后又恢复了售价,销售量也并没有明显的影响。
本文摘自《中国经济站在了十字路口?》
本书是叶檀关于当前中国经济观察与分析、未来经济预测与前瞻的倾力之作。它浓缩了全球资本市场的智慧精华,与读者共同分享看懂经济趋势的全新视角,传授了理性投资的基本思维及操作技巧。其中包含了作者对国际国内市场的分析与预测,对股市、楼市、金市、期货等领域的投资指导,对电商、传媒、能源、航空等各行各业的经济分析,对百姓如何正确理财的建议等。可以说,这是一本个人投资理财、政府官员经济决策、企业高层资本运营、金融机构业务培训必读的财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