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产业
从2000年到2010年,第三产业在美国GDP私人经济份额中的比例没有低于65%,美国2010年的第三产业产值换算成RMB大概在55万亿(需要添加2010年RMB美元汇率)左右;同期,我国第三产业总量在十一年间增长了4.4倍多,在GDP构成中的年均比例为41.28%,其中在2002年~2005年间还出现了下降的现象。中国的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偏低,不仅和发达国家相比偏低,和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偏低。按照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后的数据来比较,2004 年我国服务业占GDP 的比重为40.38 % ,而同期中国所处的下中等收入国家组,各国服务业比重的平均值为51.11 %,与中国同为发展中大国的印度2004 年服务业比重为51.172 %(数据来源:政府规模、法治水平与服务业发展 汪德华、张再金、白重恩著)。
一般来说,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工业的生产效率越来越高,可容纳的就业人数就会越来越少,相应服务业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将会越来越高。最初,一国产业结构决定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的增长通常来自(实体)经济发展的需求,包括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比如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成立是因为当地农业非常发达,为了减少未来农产品价格的不确定性对供需双方的影响而成立的;中国制造业的繁荣,催生了中国义乌发达的小商品市场等等。现今,在国际分工越来越专业化、细致化的背景下,一些国家可以利用自己的资源禀赋,专注于服务业的发展,比如香港、新加坡等(2009年新加坡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73.2%,香港为92.6%)。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比例长期徘徊不前,主要原因有二方面:
一、市场在服务业的资源配置中还没有发挥基础性作用。
主要表现为:1.政府对服务业的垄断经营现象比较严重,市场准入限制多。银行、保险、电信、民航、铁路、教育卫生、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至今仍保持着十分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其他一些行业对非国有经济和外资也没有完全开放。2.服务业投资基本上还是以国有投资为主。目前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经济投资仍占60%左右,大大高于工业的同一比重。3.绝大多数行业国有企业仍占据主体地位,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在服务领域远未形成。4.多数服务产品的价格还是由政府制定和管理,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在服务领域尚未建立。服务业市场化程度严重不足及国家垄断经营限制了其竞争力的提升。[浅析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的原因 陈双莲]
二、法治水平落后。
服务业比其他产业更依赖于法治,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取决于服务业产品多为无形产品的特性,消费者购买的是一项权利而不是有形的商品,相对于其他产业的交易,服务交易的供需双方更难以对交易的利益和风险形成稳定的预期,由于交易的复杂性和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服务业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制度来规范[陈志武],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独立的司法体系能够有效的发挥第三方契约执行功能,将会推动服务业的发展。Acemoglu等(2005)在比较服务业和制造业受契约维护制度影响程度时发现, 在一国契约维护制度较弱时,主要以有形物为交易对象的制造业部门还可以找到替代机制来促进发展,而以无形物为交易对象的服务业部门则无法找到更适合的替代机制。因此相对于制造业,服务业的发展更需要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所以说,我国服务业在GDP中所占比例偏低是受国家的法治水平落后的制约。
中国香港的经济转型
香港是中国服务业最发达的地区,2009年和2010年,服务业在香港GDP中分别占据92.6%、 92.9%的份额[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处《香港统计数字一览2012年2月》 p17]。其中香港经济的四个主要行业(金融服务、旅游、贸易及物流、专业服务及其他工商支持服务)在2010年总共带来9,884 亿港元的增加价值(即本地生产总值的58.0%),并雇用1 690 200 人(即整体就业人数的48.2%),[数据来源:wwww.censtatd.gov.hk]而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制造业则吸收了香港劳工的40%。当时香港社会存在严重的贪污腐败、接受回扣等不良现象——生病看医生需要红包、连消防员救火都要视红包的多少而定。为了解决这些问题,1974年2月15日香港廉政公署成立(Independent Commission Against Corruption,即ICAC)。廉署成立短短数年后,香港便跻身全球最清廉的地区之列,2010年在全球的排名是第13,在亚洲仅次于新加坡。
清廉带来的良好商业环境奠定了香港服务业的发展基础,据统计,香港服务业出口1973年为93.03亿港币,1983年增长了五倍多,达到473.27亿港币,到1993年增长了22倍多,达到2095.76亿港币。同期服务输入也由1973年的47.81亿港币增长到1983年的327.35港币、1993年的1399.75亿港币,增长了29倍多。(见下图“服务贸易”)(港币以当时市价计算,资料来源:www.censtatd.gov.hk)在这种背景下,香港的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服务业比重迅速上升,制造业比重迅速下降。制造业在GDP的份额从1970年的31%下降到1980年的25%、1989年20.4%、1993年13.2%。而服务业以及非制造业在GDP的份额却从1970年的60%上升到1980年的65%、1985年的70%、1992年为86%。从就业人口来看,1976年后到1986年,制造业就业人数占整个香港就业的比重已下降到36%,1992年又下降到23.5%,1993为20.7%;与此同时,非制造业部门吸收就业的比重却从1976年的55%上升到1986年的64%,1992年上升到76.5%,1993年为79.3%。[资料来源:香港经济的转型及未来繁荣 国世平著 人民出版社]
法治已经成为香港经济最大的优势之一,根据2010年世界经济论坛报告,就司法独立而言,香港在139个国家和地区中排行第15,是亚洲最优秀的地方之一,商界一直对香港营商环境充满信心,主要是因为香港的法律制度和基建稳固。在当下人民币国际化大背景下,要想把上海建设成为一个像香港一样的国际金融中心,法治是它最大的短板,如果不能实现法治,上海不可能会取代香港。
中美经济的不同之处
在第一节美国GDP数据表中,美国私人经济是美国经济的主体,私人经济产值平均占据GDP的87%以上,拥有像通用、福特、高盛等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近两年私人经济份额略有下滑是受2008年“次债危机”美国政府救市计划的影响。相比之下,中国私人经济在经济份额中的比例偏低,在企业的数量和规模方面都无法和美国相比,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方面:
一、政府对产业的影响
中美两国经济私人份额差距最大的原因在于制度因素,根源可以追溯到两国的成立。二百多年前,一群社会精英——主要是奴隶主和律师,在建国的时候为了保护他们自己的个人权利不受政府侵害,在制订的宪法中规定美国公民的个人权利不可被侵犯——美国宪法修正案第五条写道:“未经正当法律程度,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非有恰当的补助,不得将私有财产充作公用”。对个人权利强有力的保障,才促使美国成为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
在我们国家,统治阶级代表的是广大老百姓的利益。在建国后,通过没收资本家财产等方法消灭了私有经济,达到生产资料全民所有,实行的是依公有制为主体的计划经济。1978年,伟大的经济导师邓小平提出的“改革开放”政策,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经济的分水岭。在这之后,中国经济进入了长达三十多年的增长期,这个过程是政府逐渐放权由计划经济逐渐向市场经济转变、民营经济活力逐渐恢复过程。
改革开放至今,虽然中国经济改革不断继续,但是在公有制为主的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占据的资源比例依然过大,这直接影响到民营企业的成长。现今按照官方统计,国有经济产值大约占据经济总量的35%,但事实上,这一比例被严重的低估,许多由多个国企持股甚至控股的股份有限公司,在统计时并没有算作国企,但实际的产权还是国家。有一种说法就是计算上产权、土地等,政府拥有社会财富的60%以上。
国企占据的资源优势,并没有带来高的产出,依2009年中国工业企业资产和产值为例(见下表),国有企业资产规模占据工业企业资产规模的50%以上,而工业产值只占31.78%。为了确保国家经济安全,政府在能源、航空、金融等行业对民营企业实行了不同程度上的准入限制,在其他一些行业对民营企业的开放程度还远远不及外资。
本文摘自《中国离世界还有多远》
讲述2008年爆发的次贷危机严重打击了美国经济,之后两年更是席卷全球,欧美众多国家的经济陷入低迷。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则取得了不低于8%的高速增长。接下来。中国经济上超越美国、人民币取代美元成为国际货币、中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主导者似乎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但事实上,“盛世”中的中国和危机中的美国依然存在巨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也绝非一朝一夕可以缩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