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超越极限(第2版)
1992年,我们对早先的研究进行了20年来的更新。我们研究了1970~1990年的全球发展,并利用这些信息对本书和World3计算机模型进行了更新。书中重复了原来的观点,在1992年我们得出结论认为,20年来的历史发展总体上支持了我们20年前所得出的结论。但1992年版也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新发现。我们在书中指出,人类已经超出了地球承载能力的极限。这一事实是如此重要,因此我们选择将它反映到该书的书名中。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人类正在走进无法持续的恐怖之中。例如,有报告说热带雨林正在以一种不可持续的速度被砍伐;有人推断粮食产量将不足以维持人口的增长;有人认为气候正在变暖;还有人关心最近出现的臭氧洞。然而,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这些累加起来也不足以证明人类已经超出了地球环境的承载能力。我们不同意这种观点。我们的观点是,在20世纪90年代前期已经无法再通过明智的政策来避免过冲的出现,过冲已经成为事实了,主要任务已经变成将世界从陷入到无法持续的恐怖中拉回来。书仍然保持了乐观的语调,通过许多模拟证明,通过明智的全球性政策、通过技术和制度的变化、通过设定政治目标和个人热情,过冲带来的破坏能够减少多少。
第2版出版于1992年。在这一年,“全球环境与发展高峰会议”在里约热内卢举行。高峰会议的举行显示国际社会最终决定严肃对待重要的环境问题。但是我们知道,人类没有能够实现“里约会议”的目标。2002年在约翰内斯堡举行的“里约+10”会议所产生的成果甚至更少,它几乎被各种各样的意识形态分歧和经济争吵,被追求各自狭隘的国家、企业和个人自身利益的努力搞瘫痪。[1]
[1]见联合国《世界可持续发展峰会报告》(A/CONF.199/20,New York,2002),其中在“行动计划”中包括了共同目标,例如,在2015年之前将缺乏清洁水源和卫生条件的人口数量减半,到2010年减少全球生物物种的消失,到2015年之前把全球鱼类的数量恢复到最高的可持续水平。在这些承诺中除了反映出关注的层次提高了,在许多非政府组织眼里这次世界可持续发展峰会没有取得多少进步,在某些方面甚至比10年前里约会议所做出的承诺还后退了。
1970~2000年:人类足迹的增长
在过去的30年里有许多正面的发展。与持续增长的人类足迹相对应,这个世界采用了新的技术,消费者改变了他们的购买习惯,一些新的制度也创立起来,一些多边协议也已经达成。在一些地区,粮食、能源和工业产出的增长率已经大大超过了人口增长率。在这些地区大多数人都变得越来越富裕。人口增长率下降了,相应的收入水平却提高了。人们的环境意识也比1970年时要高很多。在大多数国家都有环境事务部,环境教育已经普遍开展起来。在富裕国家,大多数大气污染问题和工厂排污管道的污染问题已经消除,并且领先的企业正成功地取得更高的生态效益。
这些明显的成就使我们很难在1990年左右谈论过冲问题。困难来自缺乏基本的数据甚至缺乏关于过冲的基本词汇。我们差不多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才建立起足够成熟的概念体系(例如,把GDP的增长同生态足迹的增长区分开来)从而使得关于增长极限问题的智力沟通成为可能。然而,国际社会仍然在试着理解“可持续”的概念,在布伦特兰委员会(Brundtland Commission)铸就这一名词16年之后,对它的理解仍然是含混不清的并被广泛滥用。[1]
在过去10年中又有许多新的数据进一步支持了我们在第2版中关于世界已经处于过冲状态的判断。现在看来,全球人均粮食产量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达到了高峰。海洋鱼类的捕捞量会显著增长的前景已经不复存在了。自然灾害所带来的损失在不断提高,并且对重新分配清洁水源和矿物燃料的争夺也在不断加剧,甚至导致冲突。尽管科学上的共识和气象数据都表明全球气候正在因人类活动而改变,但美国和其他大国却仍在继续增加它们的温室气体排放。在许多地方和地区已经出现持续的经济衰退。1990~2001年的十多年间,占世界人口12%的54个国家都出现了人均GDP的下滑。[2]
在过去的10年间也出现了新的词汇和数量方法来讨论过冲问题。例如,马西斯·瓦科纳格尔(Mathis Wackernagel)和他的同事测度了人类的生态足迹并将其与地球的“承载能力”相对比。[3]他们把生态足迹定义为为国际社会提供资源(粮食、饲料、树木、鱼类和城市用地)和吸收排放物(二氧化碳)所需要的土地面积。与能够得到的土地相比较,瓦科纳格尔得出结论认为人类资源的使用目前已经超出了地球承载能力的20%。用这种方法来衡量,人类在20世纪80年代还保持在可持续的水平上,但现在已经过冲了20%。
令人感到悲哀的是,尽管在技术和制度上都取得了一些进步,但人?的生态足迹仍然在扩大。更为严峻的是,人类“已经”处于无法持续的恐怖之中。然而,令人失望的是,对这种困境的总体意识还是非常有限的。想要得到政治上的支持去改变个人的价值观和公共政策,进而扭转目前这种趋势并将生态足迹带回到地球的长期承载能力之下,需要很长的时间。
本文摘自《增长的极限》
这本最初写于1972年的经典之作,曾因论点“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引起激烈争议。但是几十年过去,本书一版再版,人们也逐渐认识到其价值,低碳经济、生态足迹正在走入人们的生活。增长应被视为广泛的,并不局限于地球和经济,我们自身的心智、所从事的各类活动,如投资等,无不有此追求。而这些行为模式也有其可能的极限和过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