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本书的最大价值是开拓人的思路。2003年以来,价值投资理念深入人心,在这种背景下,多数人忽略了多元化的投资策略在投资中的作用。从某种程度而言,过分崇尚价值投资正是证券市场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而不是已经成熟的表现。价值投资理念的深入人心有效的抑制了投机,同时价值投资方法被大多数机构投资者所采用,导致了备选股票价值回归速度的加快,也消除了类似的投资机会。
在这里多说两句个人的感悟。证券市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其存在和发展的必然前提,是系统从外部吸收资源的总量高于系统向外部输送资源的总量,否则系统便会因资源枯竭而消亡。这导致了两个结论:一、系统必须有一定的漏洞可钻,可以让投资者以某种投资方法获利,这是吸引外部资源不断流入的前提,这是证券市场生存的基础;二、这些漏洞有自然修补性,即不可能有大量的投资者能长期从这些漏洞中获取大量的超额利润,否则证券市场便会灭亡。这使得大多数投资者不能够获取超额利润,作为整体,投资者是向证券市场输送资源而不是获取资源,这是证券市场发展的基础。
说得有点枯燥,举些例子来说。价值投资的教父格雷厄姆在晚年放弃了价值投资理念,转而信奉有效市场理念。而偏偏有效市场理论的建立者之一在1990年代放弃了市场有效理论。看似非常矛盾,也有很多信奉有效市场理论的人拿格雷厄姆的例子来说事。这个问题很好用前面的系统论的观点来解释。格雷厄姆的价值投资方法本质是挖掘股价低于当前内在价值的企业,这种方法相对简单一些,而在美国市场越来越发达的时候,越来越多的投资者采用该种方法,从而导致存在价值低估的公司越来越少趋近于无,这样格雷厄姆本人自然也无法用自己传统的方法来长期获得超额利润了。但另一方面他却陷入了思维误区,就断言市场有效了。实际上他的方法不能够长期获取超额利润并不代表别的方法也不能,呵呵。
格雷厄姆之后,分析当前价值方法的失效导致了对成长概念的追逐,这是广义的价值投资。其中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便是巴菲特。巴菲特采用的是对企业未来长期价值的判断方法,与格雷厄姆的方法有了相当的不同,即加入了自己对未来的判断。很多人把巴菲特的成功归结于价值投资理念的胜利,得出结论说只有价值投资才是投资正道。在我看来,这恰恰相反。因为除了巴菲特和彼得林奇我们几乎找不到其他在证券市场上以价值投资长期取胜的著名投资家了。对少数几个人的过分关注正说明了其他人并不成功,正如传统的礼节教导我们,到别人家作客不要过分夸奖主人做的某一个菜肴一样,因为这可能说明其他几个菜做得并不好吃,呵呵。
巴菲特的价值投资方法在流传了这么多年以后仍然能够获得超额利润,说明一点,就是他的方法更不具有可复制性,否则大量类似方法的采用就会导致该种方法的失效。在我看来,巴菲特的投资天才和超前判断力是其成功的根本因素。例如,其投资可口可乐公司的时候正好是全球化开始的年代,可口可乐作为美国文化的一部分迅速地在世界各地流行,我们自己就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从第一次喝可乐的不适应到逐渐习惯的这一历程。巴菲特以其超强的判断力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点,对其进行长期投资,成为其投资成功的经典案例。而实际上,对真正成功的价值投资起作用的是个人的战略视角和超强判断力,这是极少数天才投资家才具有的,因此,也仅有极少数天才投资家才能够稳定的用价值投资获利。那么这就说明了,要么大多数职业投资人和普通人理解的价值投资离真正的价值投资相去甚远,要么价值投资方法本身是个伪概念。
说到这里大家不要误解我的意思,我没有反对价值投资,相反还非常推崇它,只不过我认为绝大多数崇尚所谓价值投资的投资者并不真正具备价值投资所需的战略眼光和独立的判断能力,而这种能力并不能够通过仅仅通过市场经验和学习进步而获得。另一方面,如果市场中很多人都能够深刻地掌握了价值投资方法,那么这种方法很快就会失效,因为以这种方法选出的公司的股价很快会回归价值,不再给后来者以投资机会,这样也就不会有巴菲特了。
扯的好像有点远。但万变不离其宗,介绍这两本书和说上面这番话的核心意思,就是要以多元化的视角来看待证券市场,能够从证券市场中获利的方法有多种,多些视角来看待,会体会得更深刻。同时,放弃对于流行的价值投资理念的过度推崇
写书评很费时间的,有时候写着写着发现有更多的感悟,又停不下来只好一起写完,还要字斟句酌。总体上,我觉得要与时俱进,就是根据市场的演进来不断的充实多学科多角度的知识。例如,2003、2004年是中国股市真正和宏观经济周期同步的开始,同时也是QFII正式进入中国的开始,那么宏观经济、产业周期、国际证券市场和世界经济周期的知识必不可少。此外,金融市场心理学、浑沌科学、系统科学的学习也都有利于更加深刻理解证券市场的本质,毕竟这已经不是一个用钱能够操纵股价的时代了。读书要精,要专,但是如果仅凭自己的喜好,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去选择去读,很容易加强自己原有的固有模式,而这与证券市场的本质背道而驰-证券市场的两个核心特点就是价值与变化,其中后者更重要
《投资革命-源自象牙塔的华尔街理论》:这本书介绍了几十年以来学术象牙塔中诞生的各种投资理论与方法。
个人觉得需要关注的是这些经典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尤其是当时证券市场的发展阶段与特点背景)与理论家个人的成长性格轨迹联系起来。每一种经济理论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经济背景,而在一般情况下,该种理论的有效性只能存在于该种经济环境之下,或者更严密点说就是理论最有解释力或最有效力的环境是其产生的环境,一旦客观环境变化了,那么其解释力就大为削弱。此外,理论家个人的思维模式、学科背景与成长路线也对其观察分析理解证券市场的角度产生了重要影响,每个人的观点与结论都是其掌握的知识、观察到的现象与固有的思维模式结合起来产生的自然结果,即便是经典理论,也都有深深的个人烙印在里面。每个人的思维模式既可能有重大的优点同时也有一定的缺陷,而理论家本人却不可能发现或改正。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最大差别就是作为观察者本身的人同时也是参与者,参与者的认知与行为会改变所认知的环境本身,而环境的发展变化方向却由所有参与者的合力决定,最后的演化结果可能不在所有人的意料之内。证券市场就是这样一个被参与者的行为与认识所改变着的系统,证券市场的理论演化过程也从侧面表现了证券市场本身的演化变迁。某种投资理论被发展出来以后,随着大量的应用,这种理论在自我实现的同时也封闭了理论所发现的投资机会本身,最后该种理论便不适应演化后的证券市场发展,新的理论便产生了。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