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风海洋:未来缩影
新丝绸之路还有另外一种解读方式:新的海上丝绸之路。在海上,我们依然看到了旧时贸易模式的复兴及其带给当下的影响。
印度洋是世界上最繁华的贸易海域之一。古时候,装载着香料、丝绸等种种商品的大商船依靠着风力航行在印度洋上。科威特吊杆船、双头单桅三角帆船、红海的阿拉伯帆船以及其他许许多多种船只都行驶在这片水域上,与沿岸地区进行商品买卖。
如果你真的想对这段传奇的历史一探究竟,不妨读读艾伦R26;维里埃(Alan Villiers,1903—1982),这位来自澳大利亚墨尔本的作家、探险家对印度洋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
他的履历令人惊叹:在波斯湾、红海来来回回的多次航行,以及沿东非海岸线的游历。他是被授勋的“二战”军官,战功卓著,曾在缅甸战役中负责登陆舰的护送。在那些年,他逐渐成为了印度洋历史和地理的钻研者。我手头有他在1952年所著的《季风海洋:印度洋的故事》(Monsoon Seas:The Story of the Indian Ocean)。
在书中,维里埃写道:“早在我们无法想象的年代,阿拉伯人、印度人和中国人就已是无处不在的商人和无所畏惧的游者。”与陆路相比,取道季风海洋成本更低、速度更快,有时甚至更为安全——因为行走在陆地上时,沿途往往需要上交贡品。“只消三个星期甚至更短的时间,盛行西风就可以将一艘横帆船从好望角吹到澳大利亚,尽管两地相隔6000英里。”
从一定程度上说,正是海上贸易的兴起导致了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落。
维里埃把自己的亲身经历穿插于精妙动人的描述之中:桑给巴尔岛上“弥漫着丁香的气味……腌制的大只鲨鱼被悬在空中晾晒”,蒙巴萨岛是“风景如画的港口,可以闻到干椰子肉的甜味……”
海上的交通也会遇到瓶颈。比如曼德海峡在阿拉伯语中意为“泪之门”,最窄处仅15英里宽。直至今日,该地依然是控制红海贸易的阀门。
与维里埃书中的描述相比,这些水域在今天的重要性仍不减当年。但如今,贸易中最关键的商品是石油。在中国与阿拉伯世界的贸易中,约有40%是石油贸易,这也进一步揭示了这片海域的战略地位。
《经济学人》杂志曾写道:“由于季风的影响,亚洲的历史与海洋环环相扣、密不可分。亚洲国家纷纷在国际供需网络中找到位置,创造了现代的经济奇迹,尽管如今‘奇迹’的势头有所减弱,但从本质上说,这段奇迹也正是海洋所造就的,是一个滨海故事(a littoral story)。”
“Littoral”是一个旧式的英语单词,意思是“海岸边的、沿岸的”,而这里的海岸无疑指的是印度洋沿岸。不妨拿出地图,用你的手指跟着印度洋沿岸走一圈,可以看到印度洋沿岸地区从东非、阿拉伯半岛一直延伸到印度、东南亚,直至澳大利亚。
在Foreign Affairs杂志中,罗伯特R26;卡普兰(Robert Kaplan)曾撰文阐述印度洋沿海地区的重要性,随后又以此为主题写了一本书。他敦促我们从“二战”时的思维定式中走出来,不能仅仅关注大西洋和太平洋,而应把注意力转向世界第三大洋。卡普兰问道:“如今世界的哪一角最能揭示未来的走向?”答案就是印度洋。他把这片季风海洋称作“能源贸易的巨网”。
预测表明,在2030年这个并不遥远的年份,全球能源需求将翻番,其中中国和印度的需求将占到一半,并且主要依靠进口。这也就意味着,未来这片季风海洋的重要性只会加强,不会减弱。
印度马上将成为继美国、中国、日本之后的世界第四大能源消费国。到2030年,印度的人口数将达到全球首位。和中国一样,印度的能源也依赖于从遥远的产油国进口。印度的石油有4/5来自进口,来源主要是波斯湾。印度还从莫桑比克、南非、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通过海运进口煤炭,从位于阿拉伯半岛的阿曼和孟加拉湾对面的印度尼西亚进口液化天然气。所有这些都必须经过印度洋。
印度和海合会6个成员国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目前,已有350万的印度人在海合会国家工作。印度在该地区还拥有包括伊朗在内的能源伙伴。在2005年,印度和伊朗签署了有效期为25年的协议,根据该协议,伊朗已在近期开始向印度输送液化天然气。
中国也离不开伊朗,如今,伊朗是中国的第三大原油提供国。中国全国的石油消费有12%来自伊朗。而中国方面也与伊朗达成协议,帮助伊朗开发其巨大的南帕尔斯气田。不难想到,美国与伊朗之间的关系会使这里的情况变得更加错综复杂。
毋庸置疑,季风海洋的重要性并不局限于能源这一个方面,而是牵扯到了政治。卡普兰写道:“印度洋将是21世纪国际纷争的主战场。”这些争端将会带来剧变,一如我们目前所见。
本文摘自《环球投资旅行:穿越六大洲的投资奇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