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周刊》邀请加里定期撰写专栏文章,我们对此深感荣幸;加里接受了这项差事,我们也很高兴。在过去10年里,总共有130多篇专栏文章刊发出来,而且我们在写稿过程中也获得了极大的乐趣。不过,当交稿日期已到而加里却人在国外的时候,或是有了题材却无法完成的时候,我们的感觉就不好受了。但我们并没有放缓脚步,因为世界形势风云变幻,不断有令人激动的新鲜题材涌现出来,让我们有米下锅。
撰写这些专栏文章,可以和读者互动,这是我们未曾预料到的乐趣。互动的形式通常是读者来函,有时是赞成,但更多时候是批评我们的某个见解。有些读者的脾气不好、态度恶劣,但大多数的态度是客气的。有时我们希望在稿子写好之前就有读者表达意见,这样就能在文章里把他的看法也体现出来。加里试图做到来函必复,因为他们既然花时间写信过来,出于礼貌也应该得到回复。而且,有时候在我们回信以后,读者会回复更好的意见和看法,良好的互动关系就此形成。
加里经常会碰到读过他的文章而且表现出喜欢这些文章的人,这令我们感到惊喜。有些人甚至说就是因为想读他的文章才去订阅《商业周刊》。我们觉得加里的笔墨心思并没有白费,因为读者在看完一篇专栏后,会盼望读到下一期。这种和学术圈外的人所形成的互动关系,是大多数学者没有经历过的,我们很幸运能拥有这种经验。
从一开始,加里就从《商业周刊》的编辑部及其他编辑和特约撰稿人那里得到很大的帮助。头几年由杰克·帕特森(Jack Patterson)来负责处理这些专栏稿,后来由杰克·普鲁恩柯(Jack Pluenneke)接手,偶尔其他人也会进来帮忙。他俩及其他人给了我们宝贵的建议,也让加里知道在为大众读者写稿时,怎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最近改由布鲁斯·努斯鲍姆(Bruce Nussbaum)来处理我们的稿子。非常感谢各位的帮助以及对我们的一贯礼遇。
还要感谢《商业周刊》的斯蒂芬主编。他不断地给我们鼓励,《商业周刊》也提供了很好的政策,让加里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自由写作;即使加里的看法和该刊的社论或其他评论文章的立场截然不同,也从来不会对加里的文章或意见持任何成见。能够在卓越的《商业周刊》上获得一个小小的空间,幸甚。
本文摘自《生活中的经济学》
这些文章以其扎实的经济分析,与随处可见的个人意见区别开来,广受各个阶层读者的喜爱,经典不衰。通常,专栏所谈论的当代问题,很快就会被遗忘。但是,加里·贝克尔的这些文章,即使是讨论那些已经忘却的问题,其分析也有助于学者、企业主管、经济爱好者及其他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在经济、社会以及政治等方面随时出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