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华盛顿共识对立面提出来的“中国模式”,其实并不是真的与华盛顿共识相矛盾。本质上,“中国模式”就其好的一面而言,是对华盛顿共识的实现方法,如果说“中国模式”对华盛顿共识有所超越,那么其主要表现就是强势政府对发展机会的创造、识别与实现过程中的积极贡献;同时,“中国模式”就其不好的一面而言,是偏离华盛顿模式而令民众支付的高昂代价以及发展的不可持续性。
表3华盛顿共识
最初的《华盛顿共识》扩大的《华盛顿共识》(包括前面10条)
1?财政纪律11?公司治理
2?公共支出改革12?反腐败
3?税收改革13?灵活的劳动力市场
4?利率自由化14?遵守WTO规则
5?统一的竞争性汇率15?遵守国际金融法则和标准
6?贸易自由化16?“谨慎”的资本账户开放
7?开放直接投资17?不受干预的汇率形成机制
8?私有化18?独立的央行/通胀目标
9?接触监管19?社会安全网
10?保护产权20?定向减贫
上表来自美国经济学家罗德里克在《相同的经济学,不同的政策处方》一书中总结的最初的华盛顿共识与扩张的华盛顿共识。可以看出,华盛顿共识后面的经济学理念是明显的。它的一个不足在于,经济学家太多地以欧美经济为假想对象,而没有对欧美经济与发展中经济体之间的巨大差距予以足够的重视。简单来说,欧美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因此强调产权保护、制度建设、财政纪律、利率自由化等都是题中应有之义。
以美国经济为例,美国经济在上世纪初即已达到全球领先水平。随后的100多年时间,美国经济成功地保持了这样的地位。而事实上,面对其他落后于它的经济体(包含二战后欧洲、日本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低成本优势,美国经济遭遇了许多挑战。诸如纺织、电子、汽车、钢铁、造船等等行业都遭遇了毁灭性打击,许多产业被淘汰。可以说,百年来,美国工业史就是面对外国竞争不断节节败退的历史。然而,在旧行业被外国同行消灭的同时,美国经济不断创新发展,从无到有开发出诸如个人电脑、生物科技、全球物流管理、半导体、互联网等行业。到今天,即使美国工业只占GDP的20%份额,但它仍然是全世界最强大的工业国家。
在这个过程中,美国经济体制对创新的容纳与鼓励,是不可或缺的关键。每当经济体制更加有利于创新的时候,都是美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时候;每当经济体制不利于创新的时候,美国经济总是遭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例如,20世纪60年代约翰逊政府的“美好社会”实践压缩了民间经济空间,随后到来的是70年代的“滞涨”。直到80年代里根革命再次鼓励创新,才迎来80年代直至2001年的经济福利的大幅改善:经济加快增长而通货膨胀速度降低。2001年新经济泡沫崩溃之后,美国经济没有推出具有决定意义的新技术,导致美国经济在过去10年经济增速降低到1.6%。
图141970年以来美国的经济发展与通货膨胀
其他发达国家的经济逻辑与美国类似:经济表现更多地取决于内在创新而不是外源的学习。这与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逻辑大相径庭:发展中经济体发展机会的取得主要不是通过创新,而是通过学习,或者说,是通过对全球经济体系的参与去发现、引进与实现已经存在的发展机会,以求提高对现代经济运行的参与度以及全要素生产率。
鉴于在生产力水平上与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发展中国家缺乏的不是机会,而是需要克服阻碍他们对发展机会进行利用的各种障碍。由于这种障碍无处不在,各国需要做到的,是在现有政治可能性与资源支撑能力边界范围内,找到实施变革的可能路径。这种情况下,华盛顿共识显得有些文不对题。“中国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正是在动态变革中增强经济体制对发展机会容纳能力的一个成功实践。
本文摘自《中国经济下一步》
中国经济走到今天,其赖以增长的结构基础正在崩塌,而累积的风险正在逐渐发挥力量。未来数年内,经济运行方式以及增长速度都将发生大幅变化。表面繁荣背后的大陷阱,中国是否能避过?
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从三个方面解剖:
我们的经济制度有什么问题?
我们的经济政策犯下什么错误?
我们的外界环境出现了什么变化?
本书正是从这三个方面来展开论述。
《中国经济下一步:繁荣还是陷阱——观察中国经济未来的15个维度》各章环环紧扣,逻辑严密,作者开发的定量反馈模型独一无二,对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独特的评判。
读懂本书,你就读懂了中国经济!阅读本书可以帮助非专业读者对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的所有问题有清晰的认识,助长读者对经济问题和现象的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