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招:“宽财政,紧货币”不合时宜

2013-08-31 10:56:28

  “宽财政,紧货币”虽被视为经典组合,但来自实体经济层面的信息,却显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预警信号,要求对这一政策组合进行反省、调整。

  据说,在这一组合中,“紧货币”是为了控通胀,“宽财政”是为了保增长。在保增长、控通胀的狭隘政策目标线内,“宽财政、紧货币”的政策组合被数次使用,几乎成为政府调控经济的基本招数。但事实上,从经济运行状况来看,“紧货币”并非通货膨胀的对症之药,“宽财政”则并无必要。

  根据对不同行业的民间调查,这一政策组合已造成实体经济内部的割裂。“宽财政”支持投资高速增长,2011年年均增速达到22%,高于20%的历史均值。投资推动的需求增长,让采掘、钢铁、化工等上游行业开足马力,也促使资源类产品价格上扬,成为通货膨胀最重要的压力之一。我们的分析显示,赤字财政政策是通货膨胀加速的重要原因。

  而“紧货币”的实施(尤其是居于历史最高水平的准备金率),在很大程度上断绝了民营企业、小型企业获得金融贷款的渠道。据银行系统反映,2011年下半年贷款十分紧张,除最优质的老客户(一般是具有政府背景的国有大型企业)外,其他企业很难得到贷款;从民间金融的情况看,民间拆借的年利率已达到60%以上。如此恶劣的金融环境,对实体经济打击甚大。家用电器、纺织服装、建筑建材、交通运输设备等下游行业的调查数据显示,被迫的库存增加已经开始,行业景气度下行。与此同时,“紧货币”政策希望达到的目标——控制通胀,则未见成效,直到2011年年中附近,通货膨胀仍旧居高不下。

  2011年通货膨胀的机理不同于2008年。当年,中国经济过热,GDP同比增速一度达到15%左右。在大量进口大宗商品的刺激下,石油、铁矿石、铜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飙涨;同时需求也十分旺盛,以至于CPI指数达到8.5%的峰值。2011年的情况与2008年截然不同。经济运行从过热状况冷却;CPI数值远低于2008年的8.5%,且涨价压力主要集中在食品、能源等相对狭隘的项目上。同时,随着下游行业需求疲软向上游行业传递、2009年4万亿投资项目导致的巨额产能释放,通货膨胀在短期内逐渐下行是大概率事件。在当时这种情况下,将存款准备金率调升至20%的高位、将存款利率调升至3.25%,并无必要。对比而言,经济全面过热的2008年,存款准备金最高为17.5%,远低于2011年;存款利率最高为4.14%,比2011年水平仅高0.89%。

  “宽财政”希望达到的目标——保增长,则本无必要。随着大规模的产能释放,消费需求增长接替了投资需求,发挥稳定经济增速的作用。当时,按照笔者的反馈演化模型结论,2011年GDP增速将达到9%~9.5%左右,远高于政府工作报告中预定的8%目标(实际为9.2%)。笔者当时撰文分析,在当时经济环境中维持9000亿元财政赤字,推行宽松财政政策,并无必要。

  综上所述,“宽财政”政策令我们付出了恶化财政结构的代价,而为实现增长目标,本无必要付出如此代价;“紧货币”政策令我们付出恶化经济结构、伤害民间经济活力的代价,而为实现控通胀目标,也本无必要付出如此代价。

  “宽财政,紧货币”这一政策组合之所以被视为不易国策,背后的机理与认知误区不难分析。

  一方面,政府掌握强大的资源统合能力,强力介入经济生活。在现行财政制度安排下,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都有强烈动力去掌控更多的社会资源,而“量入为出”、缺乏民间制约的环境,必然导致财政支出扩张速度高于经济增速。“宽财政”极易被认定为经济增长的拉动器,从而成为常规。

  另一方面,“通货膨胀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的西方经济学教条,又俘获了一大批受过西方正规经济学训练的政府官员。“紧货币”所伤害的小型企业、民营经济,则不具备大型国企那样的游说能力。事实上,“紧货币”政策客观上赋予了国有垄断企业、地方政府相对于民间经济更大的资源优势。从民间到政府,都没有真正认识通货膨胀作为一种周期现象的客观规律,误读了货币政策的作用机理其结果是,政府过高估计自己调控经济的能力,相机决策成为随机冲击,迫使中国经济远离最优运行状态。

  

本文摘自《中国经济下一步》


   中国经济走到今天,其赖以增长的结构基础正在崩塌,而累积的风险正在逐渐发挥力量。未来数年内,经济运行方式以及增长速度都将发生大幅变化。表面繁荣背后的大陷阱,中国是否能避过?   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从三个方面解剖:   我们的经济制度有什么问题?   我们的经济政策犯下什么错误?   我们的外界环境出现了什么变化?   本书正是从这三个方面来展开论述。   《中国经济下一步:繁荣还是陷阱——观察中国经济未来的15个维度》各章环环紧扣,逻辑严密,作者开发的定量反馈模型独一无二,对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独特的评判。   读懂本书,你就读懂了中国经济!阅读本书可以帮助非专业读者对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的所有问题有清晰的认识,助长读者对经济问题和现象的分析能力。  

 承诺与声明

兄弟财经是全球历史最悠久,信誉最好的外汇返佣代理。多年来兄弟财经兢兢业业,稳定发展,获得了全球各地投资者的青睐与信任。历经十余年的积淀,打造了我们在业内良好的品牌信誉。

本文所含内容及观点仅为一般信息,并无任何意图被视为买卖任何货币或差价合约的建议或请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观点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况下更改。本文并未考 虑任何特定用户的特定投资目标、财务状况和需求。任何引用历史价格波动或价位水平的信息均基于我们的分析,并不表示或证明此类波动或价位水平有可能在未来 重新发生。本文所载信息之来源虽被认为可靠,但作者不保证它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作者也不对任何可能因参考本文内容及观点而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损失承担责任。

外汇和其他产品保证金交易存在高风险,不适合所有投资者。亏损可能超出您的账户注资。增大杠杆意味着增加风险。在决定交易外汇之前,您需仔细考虑您的财务目标、经验水平和风险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见、新闻、研究、分析、报价或其他信息等都仅 作与本文所含主题相关的一般类信息.

同时, 兄弟财经不提供任何投资、法律或税务的建议。您需向合适的顾问征询所有关于投资、法律或税务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