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重要省份湖南省也开始发力,力图将长株潭从"一体化"升级为"新特区"。湖南在向外界陈述"申新"的理由时说,长株潭城市群的经济一体化已经探索和实践多年,具备了相当的经济和社会承载力,国际知名度、美誉度日益提升,长株潭新区有能力成为世界看中国、看中部、看湖南以及湖南走向世界的大平台。
作为华中重镇的武汉市更以当仁不让的姿态开始冲刺,并宣称,武汉希望借助"新特区"的平台成为中部崛起的旗手和领头羊。时任武汉市市长李宪生认为,武汉是中部唯一的副省级城市,"一城独大"是武汉城市圈的显著特征,地理和交通区位优势突出。武汉在全国经济发展大格局中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承接梯度转移的枢纽作用。
河南"中原城市群"、深圳等地也多方奔走,持续发力,频频出招,一时间"新特区"之争热闹非凡。
正当"申新"之争一片喧闹之时,国家发改委的一纸通知,让热闹非凡的场面立即沉寂下来。第3个"新特区"花落重庆,与重庆一起获批的还有邻居--四川省成都市,曾经一度呼声甚高的北部湾未有太大的斩获。
评点
在市场经济日趋成熟,特区魅力快要消失殆尽时,为何建立"新特区"还有这么大的感召力?
因为一旦成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金融、土地、税收、财政等政策上将会获得很多优惠。综合这些优惠政策,其最大的吸引力是以"试验"的名义向地方让渡了中央的部分权力,使地方能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中拥有更大的区域发展自主权。
尽管国务院批准的区域经济规划一个接一个出台,但很多区域关于两型社会综改的试验区,至今仍然没有太大的动作,进展相对比较缓慢。时下,诸多的问题已经引起公众的争议。
成都: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对于成都方面抛出的"绣球",重庆显得心不在焉。
·尽管重庆是10多年前从四川分出来的,成为直辖市后,这个昔日的兄弟城市如今似乎有了高高在上的感觉,有些不太将成都放在眼里了。
·如果合作各方没有大局观和长远的眼光,那么伟大的计划很可能将沦为钩心斗角的"三国演义",最终以"三个和尚没水吃"收场。
应该说,相对于重庆,成都入选"新特区",其积极意义大不相同。对于正在和杭州争夺"休闲之都"且处于下风的成都市来说,成为"新特区"是一份十分意外而又独特的惊喜。
成都为何能够入选"新特区"?究其原因,其城乡发展所获得的成就是重要的原因。2003年以来,成都市从解决"三农"问题入手,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并遵循"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来促进城乡发展。2006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50亿元,比2002年增长65?8%;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905元,比2002年增长了45?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遏制。
本文摘自《大困局》
中国城市危与机:大困局
国家“十二五”战略已经开局,新一轮的城市竞争如箭在弦。竞争世纪,谁已被遗忘?区域经济时代,谁在快速崛起?中国的城市竞争已经空前白热化,城市之间为抢夺各种资源而展开的竞争可谓波澜壮阔,令人眼花缭乱。作者收集了中国内地城市在发展定位、发展战略的制定以及城市发展与竞争过程中失误运作的大量经典案例,也对中国城市圈的形成与区域经济的融合乱象进行了分析研究。该书丰富的案例,既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在发展竞争过程中最受人关注也是最为典型的标本,也是目前最具参考性的中国城市竞争MBA案例库。该书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观点尖锐、批判性强,对种种城市乱象提出了切中肯綮的批判,具有很强的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