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一季度,随着上证综指由2700点一路飙升到3200点,A股新增开户数达478?59万户,超过2006年全年的开户数。
在沪深股市行情的刺激下,曾经号称从不炒股的温州人,也开始蠢蠢欲动,寻求自我突破,一支炒股大军开始浮出水面。
2006年初,温州开户股民有9?7万,实际炒股者约有6万。温州的股民队伍在2007年五一长假后急速扩大,开户人数就增加了3倍。仅2007年第三季度,温州股民新增开户数就激增2?1万多户,交易额高达533?98亿元,超过2006年全年总额。
在炒股人数激增的情况下,2007年温州10家证券营业部也创下历史最好赢利业绩:方正温州营业部赢利1142万元,比2006年同期的147万元增长了676?9%;银河温州营业部赢利900万元;申银万国温州营业部在2007年5月就出现连续4个交易日成交量突破1亿元。到2007年7月,10家营业部全部提前完成全年指标。
对于这股"炒股热",亲历过温州证券投资大起大落的申银万国温州营业部总经理瞿炳建大呼:"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瞿炳建的感叹,既包含着对温州新增股民数量之多的惊奇,也包括对温州投资股市态度改变的欣喜。
早期,温州股民多是知识分子,当时的股市风险较大,导致很多人赔钱身退;后来,温州的股民群体主要以下岗工人、做生意的人、退休工人和没有固定工作的人为主,这些人往往喜欢打听内幕消息,而不去了解基本面的情况,这样的股民也容易赔钱。
而现在这批新开户的股民大多是中青年,知识水平相对较高,因而选择股票的眼光也高一些。他们大多投资有色金属板块等资源类股、消费升级类股,这些都是累计涨幅可观的股票。尽管这批人带进股市的资金并不多,但对股市的推动力不可小视。
作为温州新股民的典型,王军(化名)的炒股之路可谓比较顺利。自2006年4月,家住温州瑞安市的王军就开始长住温州市区的温州饭店。之所以住在这家饭店,并没有其他原因,就是因为它临近几家证券营业部。"图的就是个方便。"他坦言。
虽然还没有成立公司,王军手中的资金就已经超过亿元,这些钱大多来自亲戚朋友,还有自己的积累。2006年4月,作为温州炒房团的核心成员,王军将位于上海市中心的近10处房产卖出,回到瑞安。原本打算休息一段时间,但经不住朋友的怂恿,王军没有休息就投身股市。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他曾在股市小试牛刀,结果大赚一笔后就转投房地产。
朋友们一致认为他富有冒险精神,而且几乎"做什么,成什么"。
2007年5月中旬,王军带着亲戚朋友的500万元资金和自己的200万元,只身来到温州市,将全部资金投入股市。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他所持的几只重仓股就涨了30%左右。这个消息一传开,原来一些炒房团的成员竞相找到他,让他帮忙炒股,其中一位代姓老板,将原本为上海某家房地产公司融资的8000万元巨款输到他的账户。
本文摘自《温州资本干的就是和你不一样》
解读温州资本:温州资本干的就是和你不一样
2011年的温州资本跑路潮和破产潮,引发了人们的恐慌。无往不利的温州资本怎么了?出了什么问题?30多年来,温州资本从国内杀到国外,从小商品做到房地产,温州资本缘何有如此大的魔力?这一群金钱玩家温州人是如何所思所想?他们的哪些做法让他们的财富如雪球般越滚越大?他们的未来又何处去,如何在逆境之中寻找到下一次的暴发性增长机会?所有一切,尽在本书!请看被温总理亲口评价为“温州最有权威的发言人”如何解读温州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