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武汉新区的规划产生于2004年2月,武汉新区以"两江一路"(即长江、汉水、武汉市外环线)围合的扇形区域为规划范围,面积368平方公里。按照规划,新区呈组团分布,各具特色。水系四湖相连,道路五纵五横。计划用几年时间"大拆大建",基本形成完整框架。着眼于武汉新区未来发展,结合当今世界众多优秀城市的实践经验,针对武汉的实际情况,新区在功能布局、空间景观、生态环境和交通组织,以及规划的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方面,与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城市规划理念同步。
2004年12月,武汉还请来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荷兰等国家和我国的12位资深专家,分别从规划、生态、环保、交通、建筑及实施策略等各个方面为武汉新区规划建设建言,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然而,武汉新区"新"在哪里,和其他新区的差异在哪里,并没有一个让人满意的答案。一直关注武汉发展的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徐长生认为,类似"武汉新区"的提法,全国大同小异,并无新意,难以出奇制胜。
和高层有过密切接触的知情者后来得知,国家发改委评价以此为主题的申报材料:武汉"申新"主题概念模糊,频频更换核心思想,可谓用心良苦,但还需从国家高度、全局考虑。
国家发改委一位官员还特别强调,武汉申报不可太着急。
第五关:2007年,从"1+8城市圈"到"两型社会"。
连续经历过4次失利,尤其在"成渝综改区"获批和"中部办"成立之后,武汉的"申新"工作变得更加急迫。
2007年3月7日,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湖北代表团全团审议中,全国人大代表、时任武汉市市长李宪生发言,请中央批准武汉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呼应李宪生的,还有38名湖北籍全国政协委员。
这年6月9日,"成渝综改区"获批。次日,湖北省人大召开大会,时任武汉市委书记苗圩、时任市长李宪生先后表达了武汉继续申请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决心。
此后不久,湖南省以"两型社会"为主题向国家发改委申报"长株潭城市群"为第4个综改区,据说报告只有3页纸。
获知邻省以长株潭申报"新特区",武汉市委书记连夜给湖北省主要负责人打电话汇报。直至此时,在第三轮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申请中,一直不见声色的武汉终于开始高调起来。
湖北省曾对"1+8城市圈"寄予很高的期望,希望以此作为"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以中部最大城市群来做总体规划,圈内各城市要服从整体规划,不能以各自利益为重。
但随后在国家发改委的帮助下,武汉的申报主题从"1+8城市圈"改成了"两型社会",即"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在那一段时间内,武汉VS长株潭成为两省共同关注的大热点。
本文摘自《大困局》
中国城市危与机:大困局
国家“十二五”战略已经开局,新一轮的城市竞争如箭在弦。竞争世纪,谁已被遗忘?区域经济时代,谁在快速崛起?中国的城市竞争已经空前白热化,城市之间为抢夺各种资源而展开的竞争可谓波澜壮阔,令人眼花缭乱。作者收集了中国内地城市在发展定位、发展战略的制定以及城市发展与竞争过程中失误运作的大量经典案例,也对中国城市圈的形成与区域经济的融合乱象进行了分析研究。该书丰富的案例,既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在发展竞争过程中最受人关注也是最为典型的标本,也是目前最具参考性的中国城市竞争MBA案例库。该书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观点尖锐、批判性强,对种种城市乱象提出了切中肯綮的批判,具有很强的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