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众多的区域战略扎堆出台后,难免又会出现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利益如何分割的问题,也涉及区域内局部的利益与关系的平衡等诸多的问题。
·如何破解"剪不断、理还乱"的多头矛盾和现实问题,很多地方的主政官员仍然是拿不准乃至束手无策。
·是分享大战略的盛宴,还是捡吃地上的"鸡肋"?当三思而后行!千万不能让"新特区"之争蔓延的战火烧昏了头脑!
"新特区"热度还在持续着,各种名目的区域经济战略一个接一个出台。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即出现了深圳等经济特区,而到90年代则出现了上海浦东新区,进入21世纪,又有了滨海新区。
2007年4月,《瞭望新闻周刊》中的《谁当下一个"浦东"、"滨海"?》一文,深度阐释了"新特区"之争的根本原因,分析认为,基于改革释放出的各种信号,学术界对"新特区"的看法掺杂着十分复杂的感情。以"市场经济是由资源在市场中自动实现优化配置的经济"为认识的基本出发点,它的理想状态源于自下而上的内生活力,而非主观推动。
"新特区"热的蔓延,也引起了国内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他们在解剖区域经济利益争夺的同时,也在探究各地申报"新特区"背后隐藏的政治潜台词。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孙久文:经济发展的动力归根到底还是应该来自市场,而不是政策,政策要做的应该是规范市场经济的行为,而不是代替市场本身。所以,设立"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不应当看作是一种区域政策的倾斜,也不是巩固一个城市在某个区域内中心城市地位的一种努力,更不能当作是争夺政策资源的一个战役,而应当视为为国家的深化改革作出应有的贡献。
--摘自2007年5月《中国经济》杂志《解析新特区》一文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赵凌云: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改革自主权是相当大的,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利益偏差,所以设试验区要十分谨慎,是要以谋划区域协调发展的整体布局为战略考虑的,不可分布过多,也不可设置过快。
武汉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江国华:还用行政赋予小区域以经济特权,不符合市场经济中的普惠制原则,甚至可能加剧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优惠政策会给小区域带来一定的效益,付出的代价却是牺牲统一规划。随着中国四大区域经济板块的战略部署框架的确定,各地应着眼于将现有的区域发展政策用好用活。不少"申新"的地方本身就有国家级的经济开发区,没有必要在大圈圈里又划诸多小圈圈。
--摘自2007年3月27日《瞭望》杂志《多省市竞争国家试验新区》一文
当众多的区域战略扎堆出台后,难免又会出现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利益如何分割的问题,也涉及区域内局部的利益与关系的平衡等诸多的问题。更多的专家认为,政策的支持有多种方式,但不管何种支持毫无疑问是非常重要和有帮助的,更大的支持还在于激发区域的发展动力,内在的动力和外在的动力相结合,才能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谋划一体化的区域经济新版图。在明争暗斗博弈的背后是利益的纷争,纷争到最后结果成了面面俱到的"撒胡椒面"。
本文摘自《大困局》
中国城市危与机:大困局
国家“十二五”战略已经开局,新一轮的城市竞争如箭在弦。竞争世纪,谁已被遗忘?区域经济时代,谁在快速崛起?中国的城市竞争已经空前白热化,城市之间为抢夺各种资源而展开的竞争可谓波澜壮阔,令人眼花缭乱。作者收集了中国内地城市在发展定位、发展战略的制定以及城市发展与竞争过程中失误运作的大量经典案例,也对中国城市圈的形成与区域经济的融合乱象进行了分析研究。该书丰富的案例,既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在发展竞争过程中最受人关注也是最为典型的标本,也是目前最具参考性的中国城市竞争MBA案例库。该书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观点尖锐、批判性强,对种种城市乱象提出了切中肯綮的批判,具有很强的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