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摆脱金融危机的关键在于银行财务的健全。不论增加多少基础货币(日本银行的供给通货量),如果不良债权得不到有效处理,银行就无法回复健全状态。在日本的金融危机中对此做出强制处理的就是竹中计划。虽然竹中实行的政策本身效果有限,但的确推动了不良债权的偿还速度。白川总裁对零利率、量化宽松做出了肯定的评价,认为该政策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第三,零利率将巨额存款从存款人手中转移到了银行。泡沫崩溃造成1 200万亿日元的财富损失,其中有600万亿日元是投资家脱手求现。剩下的600万亿日元属于净损失,这笔损失总得有人认,否则账务没法清算。按照三菱总研的计算,1992~2005年,日本居民家庭存款损失(机会损失)利息2 830万亿日元,而企业因此减少264兆日元的利息负担。 也就是说,日本金融危机结束的原因很简单。零利率将老百姓的存款利息转移到了银行,通过再借款让这些实际已经出现债务过重的“僵尸银行”起死回生。泡沫经济崩溃后的损失也靠此填上了。由于货币是长期中性的,要解决问题必须解决实体经济的三大过剩(即“债务过剩、设备过剩、雇用过剩”)。也就是说,泡沫崩溃中企业破产后本应由股东直接承担的损失现在换成了由存款者花15年来慢慢偿还。最后日本经济从表面上得到了恢复。如果有人以为“零利率政策让日本经济恢复起来”而为“零利率”欢呼雀跃,那他还真是不折不扣的老好人。 经济周期问题还是生产力低下 20世纪90年代日本进入“失去的十年”,就这一问题有很多不同的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种。一是认为这是经济周期(短期)的问题,只要日本银行大胆地放宽金融,日本就可以摆脱困境。我们称之为通货紧缩派(紧缩缺口派)。另一派则是结构改革派,这派观点认为生产力的长期低下带来潜在增长率的下降,所以实施金融、财政等宏观政策不会有明显效果,应该通过规制改革来提高生产力。通货紧缩派的代表有岩田规久男,他这么写道: 通货紧缩派认为,在通货紧缩的情况下市场的相对价格机制运行不灵,为恢复经济,最重要的是实行一系列宏观经济扩张政策,消除紧缩差距,将国内实际生产力提高到国内潜在生产力水平。……但是并不是说通货紧缩派认为结构改革不重要。在消除通货紧缩的问题后,为提高潜在增长率的水平还是要进行结构改革的。 这里把解决GDP差距的短期机制和提高潜在增长率的长期机制完全区别开来。这是萨缪尔森在那本有名的教科书里所倡导的“新古典综合派”。他认为就业不充分时,价格是一定的,这时凯恩斯政策是有效的。但就业充分时,价格出现波动,这时就是新古典派经济学起作用了。但是为什么就业不充分时价格机制不起作用而充分就业时就起作用了呢?在这一点上岩田没有做出解释。 另外一派结构改革派的代表就是林文夫。他在和普雷斯盖特合著的论文中写道,日本进入“失去的十年”是因为全要素生产率低下导致潜在成长率低下。他在书中这么写道, 凯恩斯经济学强调总需求,但也承认需求不足的问题可以通过长期的价格调整得以解决。凯恩斯经济学在解释经济周期等这类短期的经济变动时或许是有用的,但是无法说明日本在90年代所面临的经济长期停滞的问题。
本文摘自《失去的二十年》
日本已经陷入了连续二十年的经济停滞状态,史称“失去的二十年” 。这段历史引起了各国尤其是中国的高度重视。虽然研究者众,但缺少对日本社会真实的了解,更多的是臆测和猜想。而日本自身的反思声音很少被引入。 池田信夫所著的《失去的二十年:日本经济长期停滞的真正原因》正是填补了这一空白。读者可以看到日本人是如何清晰解读其来龙去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