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评的过程,基本上是通过被测者回答一系列问题,然后对答案进行分析而得到的。
了解了测评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后,我们就比较容易理解测评本身的不足了。
1.测评系统的偏差性
首先,测评的结果,是将被测评者和人群进行比较的结果,比较的基准有偏差。
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这个人群指的是什么样的人群?从理论上说,应该代表地球上的所有人,但这是明显不可能的。通常来说,这个人群往往只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或是更狭窄范围内的一类人。因此,这种测评本身,就会带上了明显的文化差异。而文化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又是十分巨大的。从我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可以判断出,对同一个问题的认识,不同国家的人,即使受到的教育一样,看法也可能截然不同。这就是文化的影响。例如,对加班这个问题,在欧美国家,加班显然不是一件会受到正面评价的事情。而在不少亚洲国家,例如韩国、日本和中国的很多地方,主动加班会被赋予较高的社会评价。再举一个更典型的例子。在中国,谦虚是一种被广泛认可的美德,但在欧美国家,可能敢于表现自我被认为体现了人的自信与能力,从而会更受到欣赏。
这种文化的差异意味着,如果用于比较被测评者的人群和被测评者本人,不是一个文化体系内的,就会使得这种测评在较大程度上失去应用价值。遗憾的是,测评本身来自于西方国家,而国内在引入国外的各种测评体系时,主要引入的是测评题目和分析方法,但对于测评背后用于评价和比较的人群特征,却没有进行相应的更新,使用本地人群的数据,这就变成了拿中国人和国外的人群进行比较的情况,也就使得测评的效度降低了。从理论上说,这个问题不难解决,只要对国内的人群进行抽样统计,建立起可用于比较的常模,测评的效度是能够提升的。但从技术上说,这样的操作需要很长时间的数据积累,需要做大量的统计分析,需要大笔的资金投入,需要相当多的人力投入,这就使得这个理论上可行的做法,在实践中变得非常困难。
就像前面提到的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设计者在花费了数十年的时间,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之后,才建立起这样的一个模型,其结论是来自于对大量数据的统计分析。但国内,很少会有人愿意以这么长的时间、投入如此巨大的精力去做类似的基础性研究。从2000年开始,我就注意到国内有一些专家在做这方面的数据收集和分析,遗憾的是,将近十年过去了,也没有看到一个得到广泛应用的、符合中国人特点的、效度很高的评测系统。
的标准,这会让我们错过很多优秀人选。
本文摘自《面试读心术》
本书为面试官提供了系统的面试方法和思路的介绍,并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帮助面试官有效提升面试水平。同时,由于本书的内容来自于作者丰富的实践积累,介绍深入浅出,对于求职者来说,也是一本很好的面试辅导书,有利于应聘者了解面试官提出问题的背后所隐藏的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