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5月,我们来到新闻集团在纽约的总部,与默多克先生谈中国移动向新闻集团收购凤凰卫视19.9%的股份的事。由于事先做过很多沟通,所以收购的事项谈得很顺利,除了收购凤凰卫视的部分股份以外,中国移动与新闻集团还就双方开展业务合作达成了协议。
中午,默多克先生和邓文迪女士请我去曼哈顿四季酒店旁边的一家意大利餐厅用餐。马路上车辆拥挤,行驶速度缓慢,默多克建议我们步行前往。我们下了车,走在第58街的人行道上,边走边聊。
默多克被称为“媒体大王”,但是在谈话中,他说得最多的不是电视,也不是报纸,他在与我们的谈话中提得最多的是SNS,即社交网络服务。他很自豪地告诉我们,新闻集团用5.8亿美元收购了美国有名的社交网络聚友网(MySpace),他还兴致勃勃地向我们描绘了社交网络的前景。
我急于搞明白社交网络的概念。我问:博客是社交网络吗?聊天是社交网络吗?我知道问题提得有些外行。
默多克回答:社交网络包含了博客和聊天等形式,但还有更多的内容,比如音乐、相片、视频的传送。简单地说,社交网络就是朋友间交往的平台。
下午,在位于曼哈顿中城的新闻集团大厦里,默多克带我们参观了新闻集团的一些部门,还看了福克斯电视台新闻制作的现场。每到一处,默多克先生总是介绍我们是来自全世界最大的移动通信公司的。在公司会议室里,默多克带领了新闻集团负责新媒体的团队向我们介绍了新闻集团发展新媒体的计划,还详细地介绍了聚友网。
聚友网是以娱乐为主的社交网络,在当时是美国发展最快的社交网络平台,聚友网提供免费的个人主页、电子相册、博客空间、音乐和视频上传空间等服务,也提供搜索引擎和电子邮件系统。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聚友网成为全美访问量前五名的网站。经过默多克先生的介绍,我们不仅对聚友网有了印象,也对社交网络这个概念留下深刻的印象。
聚友网是这样介绍自己的:
聚友网是一个老少皆宜的在线社区
朋友在这里随意交谈
单身人士在这里邂逅同道
制片人在这里与自己的“粉丝”交流
家人在这里保持联系,勾画家族的图谱
专业人士在这里拓展自己的人脉
同学和学友在这里追忆当年
久未谋面的朋友在这里重逢
聚友网的势头一度非常猛。2006年8月,谷歌成为新闻集团旗下的聚友网等网站的独家搜索引擎和广告提供商。根据协议,只要聚友网能有足够的网络流量并满足其他一些条件,谷歌将在3年内支付9亿美元。消息传来,业界对聚友网充满期待。
后来,我又与默多克先生在北京见过几次面。记得有一次,是与国内的一群IT人士一起在颐和园的船上和默多克先生共进午餐,大家都祝贺新闻集团收购聚友网取得的成功。在达沃斯论坛期间,我也与默多克见过面,聚友网经常是我们所谈的话题。默多克说,聚友网在短短的两年内已经发展了6 000万用户,这些用户是新的一代人,可称为聚友网一代。那时只要说到聚友网,就可以从他脸上看出他对社交网的巨大兴趣和期待。
在以后几年里,社交网络得到了飞速发展,使人意想不到的是,2006年还刚刚处于起步阶段的社交网络脸谱网此后异军突起,发展的势头迅速超过了聚友网。2011年,新闻集团以3 500万美元的低价将聚友网出售给网络广告公司Specific Media(特定媒体)。
当聚友网在新闻集团旗下迅猛发展的时候,人们都认为,聚友网的例子证明,当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既可发挥新媒体快速、高效、面广的优势,又可吸收传统媒体丰富的经验,这实在是一种很好的结合,许多人将此看作是传统媒体的发展方向。几年后,聚友网在激烈的竞争中陷入发展困难,新闻集团将聚友网低价出售以后,人们不仅仅为这样的交易在叹息,有人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难道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真的无法融合吗?
不管怎么说,聚友网给人们带来了社交网络的最早概念,脸谱网、推特(Twitter)等各种社交网络如火如荼地发展都是在聚友网之后。很多人都是从聚友网开始认识社交网络的。
通常所说的社交网络,是指人与人之间在互联网上进行社交联系的平台,在这个平台里,人们分享兴趣,共同参与各种活动,或者建立现实生活方面的联系。社交网络以互联网为基础,通过邮件,即时通信、博客、在线社区等方式,互相交流文字、语音、照片、视频等各种信息。
社交网络并非是突然产生的,早期的互联网除了提供网站浏览和电子邮件服务以外,就已经能提供用户间互相交流的服务,例如BBS服务。BBS的原意是公告牌系统,具有上传数据、阅读新闻、与其他用户交换消息等功能,帮助人们互相交流沟通。后来,又出现了论坛式的在线社区的交流形式。随着博客等新的网上交际工具的出现,用户可以通过在网站上创建个人主页与其他人分享喜爱的信息。社交网中的即时通信功能又使得用户可以在网络上以实时聊天的方式交流信息。这些新型的网络交流形式有两个最大的特点:一是实时性,与邮件收发和网络浏览不同,社交网中的即时通信是以永远在线的方式出现的。二是广泛性,社交网把原先一人对一人的交流延伸为一人对多人,多人对多人的交流。社交网络综合了互联网上先后出现过的各种各样的社交联系方式。
最初的社交网络往往局限在某一个有特别关系的群体里,如学校学习时同班或同年级的同学、某一类音乐的共同爱好者等,后来又不断扩大范围。社交网络提供多种交流的方式,除了聊天和博客以外,还可以分享音乐、图画、照片和视频。
社交网络推动互联网向现实世界无限靠近,涵盖了以社交为核心的各种网络服务形式。早期的社交网络是以桌面电脑为终端的,后来,手机进入社交网络,使得社交网络得以快速扩大。
当各种各样的社交网站相继出现,社交网络变成一个全球性的热门话题。一些已经运行了多年的即时通信系统也在不断延伸功能,具备了社交网络的各种功能。
腾讯的QQ就是一个普及程度很高的即时通信工具。1999年刚开通的时候,QQ是以一种网络聊天的形式出现的,后来功能不断增加,用户可以互相传送文字、照片等各种多媒体信息,又出现了QQ群、QQ空间。许多人在名片上都印上了QQ号,还把使用QQ的时间称为Q龄。发展多年后,QQ已经具备了社交网络的各种功能。
QQ的使用从电脑之间的聊天开始,后来又扩大到手机。QQ给成千成万的使用者带来了方便,带来了欢乐。
我曾经多次问过一些在城市工作的拿着手机的农民工,平时用得最多的是哪一项手机服务?回答:QQ聊天,一有空就玩。一个月需要花费多少流量?回答:5元钱30兆数据套餐。够用吗?回答:够用。
30兆流量能够带来那么多的快乐,听了也感到愉悦。
QQ受欢迎的程度从腾讯2013年年报中的以下数据就能看出来:
即时通信活跃用户8.08亿户
即时通信最高同时在线用户1.8亿户
QQ空间活跃用户 6.25亿户
看了这些数据,通信和信息行业的同行们都会羡慕的。
2007年中国移动也推出了一个即时通信产品:飞信。飞信保留了网络聊天的各种功能,突出了手机与电脑相互间的交流,实现手机和电脑间的无缝即时互通,保持永不离线的状态,用户还可以方便地直接从电脑向手机发送短信。此前,QQ、MSN等众多的即时通信平台起初都是以电脑为基础设计的,后来才延伸到手机上的使用,但是飞信的设计从一开始就是以手机用户为基础的,充分体现了手机应用的特点。而且利用中国移动自身的特点,飞信可以与短信捆绑在一起使用。
飞信一推出,就深受年轻人的喜欢,用户数量突飞猛进。一段时间,经常收到短信问是否愿意加入飞信朋友圈。一次,我去天津的一所大学,大学内有个“动感地带”的活动中心,管理员告诉我,飞信正在“病毒式”地扩散,在班级里,谁不参加飞信朋友圈,谁就有一种落伍的感觉。听到这样的消息,我由衷地感到高兴。
飞信的推出早于微信,且飞信在初期的发展势头非常迅猛,但是,当微信和微博掀起了社交网络的大潮以后,飞信不仅没有顺势发展,反而被逐渐冷落了。今天回忆起来,也觉得很可惜。有人分析说,飞信之所以难以发展,是因为即时通信与电信运营商的话音和短信等基础业务相冲突,即时通信会直接取代短信,所以电信运营商从本质上就不会鼓励发展即时通信,更不会花更多的精力发展自己的即时通信业务。我不太同意。事实上,中国移动为了加快发展飞信业务,主动采取了许多优惠的措施,例如飞信用户可以免费从电脑端给手机发短信。
运营商在社交网络的发展中该走什么样的路?这是这些年运营商们苦苦思索的一个问题。
本文摘自《移动时代生存》
移动时代,手机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手机也正在成为人们的生活本身,很少有人能脱离手机生活。今天,全球移动电话总数已经超过70亿部,手机更新换代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人们正在期待移动通信新的发展与可能。
《移动时代生存》以作者亲身经历与体会为基础,结合严肃的思考,讲述中国移动通信发展的历史,中国电信行业发展的台前幕后,描绘手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给企业和个人带来的机会,思考在手机时代人们应该如何调整自己,并展望未来的信息产业发展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