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11月,中国内地第一个蜂窝式移动电话系统在广州开通运营,来自全国各地的电信业同行们都赶到广州去参观和考察,我也是其中一员。看到高高耸立的天线铁塔,参观了交换机房的最新设备,还拿起砖头大的移动电话试着讲了几句话,我感到非常惊奇。不过,当时只是怀着一种对新技术的好奇心去了解移动电话,至于移动电话将会对电信行业带来什么样的改变这一类的问题,则想都没有想过。
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整个电信行业的重点是建设固定电话网络,满足人们装电话的需要。改革开放的热潮已经激发了对电信服务的巨大需求,但是电信基础设施的短缺使得我们一时无法满足这种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的需求。
90年代初,我在杭州市电信局担任局长。那时,头脑里整天在想的是如何解决“装电话难”的问题。由于供应短缺,有的待装用户需要等待几年的时间才能装上电话。位于解放路96号的市话营业部每天都挤满了来登记装电话的用户,因为每天受理的初装用户数量有限额,有的人在前一天的晚上就来排队等候。为避免影响交通,电信局一度在拱墅体育馆受理电话初装,每天有几千个人排队。
那时候,电信局的工作人员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听到要求快装电话的呼声。有一次,我在大街上走路,有个人一直跟在我后边,后来他走到我身旁问我是不是电信局局长,他说,他已经登记很长时间了,希望能早日装上电话。
看到人们如此迫切地希望早日装上电话,又不能立即得到满足,我们也是焦急万分。我甚至经常梦到人们排队登记装电话的场面。那时有人问我有什么愿望,我说,我最大的愿望是让我们这个城市的人想什么时候装电话就能什么时候装电话。
其实,我碰到的情况几乎是当时所有的中国城市都面临的。在强大的市场需求的推动下,靠各方面支持,靠员工的努力,也靠先进的数字交换和光纤传输技术的运用,中国的电信业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到了90年代中期,城市居民装电话难的问题就已经彻底解决了。
欧美国家是在固定电话普及多年后,才开始出现移动电话的。
19世纪90年代,马可尼发明了无线通信。无线通信技术首先用于电报,后来向电话延伸。
早期的无线电话只适合安装在汽车和其他运输设备内,且无线网络的覆盖也是有限的。美国AT&T(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在1947年开始推出被称为MTS的车载式商用移动电话服务,当时的用户端设备重达36公斤。由于移动电话设备笨重而且耗电量大,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能用于车载系统,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还是这种状况。
1973年美国研发出手提式的移动电话,使移动电话开始从车载转入到手提携带的阶段。
20世纪80年代初,移动电话在欧美开始大规模商用,这时距1876年亚历山大R26;贝尔(Alexander Bell)发明固定电话已经过去100多年了。
而在中国,移动电话是在固定电话尚未全面普及的情况下就登场了。继1987年广州的第一个移动电话系统开通后,各省逐步实现了移动电话的覆盖。这就是第一代移动通信,后来人们称之为1G。
第一代移动通信采用模拟移动通信技术,主要流行两种技术制式,即欧洲的TACS(全通道通信系统)和北美的AMPS(高级移动电话系统)。此外,还有北欧一些国家采用的NMT(北欧移动电话)等制式。
我国的模拟移动通信网络统一采用了TACS制式,主要使用了摩托罗拉和爱立信两家公司的设备,摩托罗拉设备组建的网称为A网,爱立信设备组建的网称为B网。
浙江省是在1992年开通移动电话系统的。我那时在杭州市电信局工作,杭州市用的是摩托罗拉的设备,一开始全城只有两个基站,建立在城内的山上,后来基站逐步增加。我对移动电话的认识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1994年,我与同事们去摩托罗拉考察技术,来到了位于芝加哥郊区的摩托罗拉公司总部。我们到达总部的第一件事就是参观摩托罗拉展览馆,了解到最令其荣耀的事件就是:1973年4月3日,摩托罗拉的马丁R26;库珀(Martin Cooper)打通了全球第一个使用手提式移动电话设备的电话,这个电话是打给贝尔实验室的乔尔R26;恩格尔(Joel Engel)博士的。当时马丁R26;库珀用的原型机重1.1公斤,长23厘米,宽4.45厘米,厚13厘米。我们在展览中还看到了摩托罗拉在1984年出品的第一个商用移动电话产品DynaTac 8000X ,据说该产品的研发花了10年时间,耗资超过1亿美元。技术专家给我们介绍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讲述移动通信的市场前景。在陈列室里,我们还看到了许多新型移动电话的设计模型。这是我第一次到移动通信设备制造商的总部参观,看到什么都感到新鲜。
那时,美国用移动电话的人也很少,但是在街边和公共场所,到处都可以看到公用电话,人们外出时,还是将公用电话作为主要的联络工具。
移?电话刚进入市场的时候,价格昂贵,一部移动电话加上入网费高达2万多元,通话费也很高,只有少数人用得起。一部体积庞大的移动电话可以被看作是身份、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当时,如果有人在公众场合拉开皮包,拿出一部移动电话,拉出天线,高声说话,立即会引来很多羡慕的目光。
移动电话在一段时间内被叫作大哥大,此种叫法来自香港。在香港的一些电影中,资格较老的人常被称为大哥,龙头老大则被称为大哥大,那时影片中这些龙头老大手上总是拿着部移动电话,所以,人们干脆称移动电话为大哥大。1993年《大学生》杂志举办“评选1993年大众流行语”活动,通过读者的投票,大哥大与下海、申办奥运、第二职业、发烧友等一起被选为当年的十大流行语。
移动电话号码拍卖也是当时受人关注的新闻。1992年我曾参加过在杭州东坡剧院举行的一次电话号码拍卖会。拍卖会这种形式在当时并不多见,看着拍卖的价格一次一次地上升,在场的人都感到惊讶。我记得那场拍卖会上,移动电话号码901688以12.9万元成交,因为901688的谐音是“90(年代)一路发发”。
这还不算最高的,1994年4月20日,在深圳首次移动电话号码拍卖会上,一位竞买者以人民币65.5万元高价,买走大哥大电话吉祥号码—9088888。《深圳特区报》是这样报道的:
当拍卖师叫出这个号码的起叫价188 000元后,033号和002号竞买者接连应价,一共应了39次,最后到了65.5万元时,002号的孙先生不再应价,这个号码随着拍卖师一记响亮的敲槌声,终于被033号竞买者买走。
当时,移动电话的使用者主要是外资企业人士、企业家和一些有特殊需要的专业人士,所以用户总数并不太多。业内把移动电话定位成固定电话的补充形式。
我们从统计数字上也可看出中国内地移动电话发展初期的情况。
移动电话用户总数
1990年 2万户
1991年 5万户
1992年 18万户
1993年 64万户
1994年 157万户
1995年 363万户
移动电话以这样的方式在中国开局,让我们这些电信工作者都感到很新奇。对我们这些多年来从事电信专业的人来讲,移动通信像一股清风那样向我们吹来,带来了许多从未见识过的新词汇和新事物。
比如将移动通信网络称为“蜂窝网”。这是因为移动通信网络由许多小区组成,每一个小区都有一个无线发射和接收系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基站,每个小区都呈正六边形,又彼此邻接,从整体上看,形状酷似蜂窝,所以人们称移动通信网络为蜂窝网。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频率能充分使用,采用蜂窝结构可以将同一组频率在若干个相隔一定距离的小区重复使用。一个城市的蜂窝数量,与网络的规模相关,在网络初建时,一个城市只有几十个基站,随着用户数的增加,一个大城市需要几千个基站,特别大的城市基站数超过1万个。在美国,移动电话通常被称为蜂窝电话。
又如,将移动电话的跨区使用称为“漫游”,即一个城市的移动电话拿到另一个城市也能使用。我第一次使用移动电话的人工漫游功能时,就兴奋不已。一次我去上海出差,通过人工登记获得一个临时号码,我的移动电话就可以在上海使用,当时真觉得难以相信。后来,又有了自动漫游,不用换号码也能跨区使用移动电话。一开始A网的用户只能在另一城市的A网内漫游,之后,A网与B网之间的用户也能漫游了。刚使用自动漫游功能时,真有一种神奇的感觉。漫游译自英语roaming,原意是漫步、闲逛的意思,不知是谁巧妙地把它译成了漫游,使人想到唐代诗人元结的诗《漫酬贾沔州》中所写的:“漫游无远近,漫乐无早晏。”
今天,人们对这些词汇早已习以为常,但是20多年前,当我们第一次听到这些词汇的时候,着实兴奋了一阵。
那时,国内缺乏移动通信方面的专家,在建设工程中,许多安装和调测的工程师都来自国外。在一次庆祝浙江省移动电话扩容工程完成的晚会上,一位来自摩托罗拉的美国工程师拿起一部当时最新的摩托罗拉8900翻盖式手机,装作打电话的样子,唱起了美国电影插曲《电话诉衷肠》。歌词大意是:
既不是新年,也不送你巧克力,
既不是初春,也不为你唱歌,
在这平常的一天,
我打电话,仅仅是为了告诉你,我是多么在意你,
我打电话,仅仅是为了告诉你,我爱你,
请倾听我的肺腑之声。
今天回忆起来,在移动电话进入市场的初期,虽然使用的人并不多,但是像巨石扔进水中,激起了无穷的浪花。人们感觉到科技的力量,盼望着能够享受更多的科技新成果。电信业内人士更是兴奋不已,感觉到很快就会出现一片新的天地,这将是自己从未经历过,但又充满着传奇的事业。
不过,那时最大胆的预言家也不会想到,20多年后移动电话会成为每一个人的生活必需品。
本文摘自《移动时代生存》
移动时代,手机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手机也正在成为人们的生活本身,很少有人能脱离手机生活。今天,全球移动电话总数已经超过70亿部,手机更新换代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人们正在期待移动通信新的发展与可能。
《移动时代生存》以作者亲身经历与体会为基础,结合严肃的思考,讲述中国移动通信发展的历史,中国电信行业发展的台前幕后,描绘手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给企业和个人带来的机会,思考在手机时代人们应该如何调整自己,并展望未来的信息产业发展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