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完善顶层设计和建立总量控制机制以后,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要优化债务结构。而债务结构优化的核心,是要学习发达国家市政债券制度,为公益性基础设施投资提供低成本的长期融资渠道,使其成为仅次于银行贷款的最重要的地方政府建设资金来源。
中央在规范地方政府融资行为的时候,既要堵,也要疏。如前所述,地方政府负债建设基础设施有合理性,如果只是不停地封堵各种融资渠道,最后的结果就是地方政府不断通过各种“融资方式创新”来绕过监管。但这种以绕过监管为目的的创新,往往会不断推高融资成本(增加的部分可以视为不合理的监管制度带来的制度成本,而非市场创新创造出的新价值),反而会增加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
中国现有的“城投债”就是一种很好的基于“疏”的理念的制度创新,通过让融资平台公司发行企业债券的形式来获得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资金。这种债券由于有地方政府的信用作为担保,又经过国家发改委审批合格,因而安全性很高,利息很低,甚至要低于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这种制度创新,才能叫真正的“创新”,它既开辟了地方政府新的融资渠道,又降低了融资成本。其效果远远好于通过“堵”的方式来逼着地方政府去高息负债。
有学者(周沅帆等)将城投债称为“中国式市政债”。这种比喻有一定合理之处。但是与真正的市政债比较起来,城投债目前主要有三个欠缺:第一是期限短,第二是规模小,第三是对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性不强。
首先是期限短。城投债的期限在10年(含)以下的占了90%,20年期的只有1%;而美国市政债券期限在10年以上占了82%,其中20年(含)以上的占了55%。如前所述,基础设施投资的特点就是使用寿命和资金回收周期长。城投债这种短周期的特点不能与地方政府的融资需求完全适应。
其次是规模小。2012年城投债余额为6 368亿元,大概占地方政府债务总量的3.5%,占GDP的比例为1.2%。而2010年美国市政债券余额为2.9万亿元,占GDP的比例为20.2%。如此小的城投债发行量远远不能满足地方政府的融资需求,同时也使得地方政府在城投债和银行贷款之外去寻找成本高得多的融资方式,也就是说难以有效促进地方债务结构的优化。
最后是对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性不强。城投债是一种企业债,主要是针对有特点的建设项目,需要由项目本身的现金回报来偿还。实际操作中,虽然地方政府采用了财政补贴、资产划拨、变相担保等方式来提高城投债的发行评级,但总的来说,它是一种需要项目有直接收益作为支撑的债券,因此比较适合主要或全部依靠项目本身收益来偿还的基础设施,而不适合不收费公路、基础教育设施等公益性设施的建设。
因此,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市政债券制度,对城投债制度做如下改革:
(1)延长城投债偿还期限,将用于建设长使用寿命的基础设施的城投债偿还期限放宽到20年(含)以上。
(2)在控制地方债务总量增长的前提下,大幅度扩大城投债发行规模。让成本低、期限长的债券融资成为地方政府新增债务的主要融资手段。优化债务结构,减少信托、P2P等高成本债务在新增债务中所占比例。
(3)建立类似于美国的“一般责任债券”制度,由地方政府直接发行期限在20年以上的纯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债券,由财政资金负责偿还。
这样的纯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债券,资金规模受中央政府严格控制,其用途只能用于基础教育设施、农田水利、偏远地区公路、不可出售的廉租房建设等纯公益性项目。
(注:此前中央曾经进行过地方政府自主发债的试点,但是不仅规模很小,更重要的是期限只有三年,而且不允许展期。这样短期的债务完全不适合用于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对探索完善地方投融资体制的意义并不大。)
比如,我国城镇化过程需要大力推动的农民工市民化,会产生巨大的廉租房建设需求;对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就会产生巨大的基础教育设施建设需求;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就会产生巨大的农田水利和偏远地区道路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需求……这些基础设施投资需求量很大,地方没有财力做大规模投入;短期内见不到效益,地方政府也没有动力减少其他建设投入来投资于此;由于不能直接收费来回收成本,亦很难融资。因此和高速公路、地铁机场、智慧城市等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比起来,这些纯公益性设施的建设力度是大大落后了。
但是,从长远来看,提高农民和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水平,促进城乡均衡发展等,必然会大大地促进经济增长。这些经济总量的增长将会带来地方和中央财政收入的增加。因此,通过发行由财政资金在未来20~30年逐步偿还的债券,是解决这些公益性基础设施资金来源的最可行的办法。
这种债券与美国市政债券中的“一?责任债券”十分相似,在发行程序、交易机制、税收优惠(比如免除债券利息的个人所得税等)等方面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应该尽快建立起来,以满足我国推动农民工市民化和城乡一体化等方面迫切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
这样,城投债大体对应美国市政债券中的收益债券,公益建设债券对应一般责任债券。两者互补,才是真正的“中国式市政债券”。
本文摘自《地方政府投融资模式研究》
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将会促生数以万亿计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并成为拉动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重要引擎。但是,在地方政府已经负债十多万亿元的情况下,未来的城镇化建设资金从何而来?
本书从宏观到微观的角度详细论述了我国地方政府投融资的几种模式,并列举、分析了大量的数据和案例,对于想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建设的地方政府和有兴趣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行业的投资者有很强的参考和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