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窗效应大家并不陌生,认为环境中的破坏现象或行为如果被放任不管,会诱使人们仿效,情况会变得更加糟糕。这个理论源自于犯罪学,由詹姆士·威尔逊(JamesQ.Wilson)及乔治·凯林(GeorgeL.Kelling)提出,并刊于《The AtlanticMonthly》1982年3月版的一篇题为《Broken Windows》的文章中。破窗效应基于犯罪心理,“第一扇破窗”常常是事情恶化的起点,接下来就会产生连环效应。以一幢有少许破窗的楼房为例,如果破窗不被修理好,可能招致更多的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一面墙如果有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地,整面墙就会被画得一塌糊涂。这种现象,就是犯罪心理学中的破窗效应。它类似于中国俗语“从小偷针,长大偷金”,当发现一个人小时候有偷的习惯,若不及时进行教育阻止,他内心的偷念就会不断地膨胀,形成习惯行为。破窗效应最初是针对“犯罪”,当它被应用到管理学上来,破窗效应其实是一种模仿效应,它有三个方面的作用:第一,验证了人性恶的一面,对于坏的事件,人自然而然地效仿,这是人性恶的自然流露;第二,对于企业管理,只要存在漏洞与弊病,就会有人钻空子,一个钻空子成功了,还有第二个,继而很多人会从空子中钻过去;第三,对企业提出了及时遏制问题的要求,发现问题不及时制止,就会很快传开,问题会越来越严重。
破窗效应在管理理念上确实能给我们一些启发,但这些启发很快又停留在了表面上,概念上。在企业中,逐一问管理者,他们大多知道有“破窗效应”这个理论,管理者也能说出所以然来,但当问及有什么实际作用,几乎没有人说得出来。理论在哪里止步了呢?显而易见,理论止于嘴,止于思想,止于闲谈。“破窗效应”认为“第一扇破窗”是事情恶化的起点,这么说,第一个犯错误的,是不是要严惩呢?在管理实务中,第一个犯错的,可以原谅,应该从轻处理,这与常理相悖。更重要的是,老板把“破窗效应”所包含的内容及所有的理论观点教给了每一位管理者,但是“第一破窗”还是存在,跟风的也一大堆,每天的错误重复在发生。没有错误的工厂,只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关门的工厂。当管理者看到一扇窗破了,难道就会立马想到破窗效应吗?一不可能,二无必要,一扇窗破了,首先想到的是追究责任,是谁打烂的,谁该担赔偿之责,其次想到的是怎么维修破窗,避免偷盗等安全事件发生。从这一点上看,“破窗效应”与管理实践基本原则是不相符合的。当然,我们不需要纠缠在“窗户”上,这样研究问题太狭隘了。我们可以打卡为例,当一个员工代打卡,如果不制止,那么后续很多人会代打卡,这是企业常发生的事。根据“破窗效应”,第一个代打卡者是“第一破窗”,他的责任最大,作为管理者也知道,后续有人效仿,单单知道还是没有用,需要监管,需要抓,需要处理,需要追责,一天没人监管,一天就有人破窗,如此反复,那么“破窗效应”又有何用,仅仅是知道,表述了一种现象,只是一个概念,而无实际价值。
破窗理论与我们的管理实践相差甚远。理论上,可以说,我们不仅不能做第一破窗人,而且不做第N次破窗人,还要努力做修复“破窗”的人,但是实践中,我们每一个人每一天都在犯错,不是自己做第一个破窗者,就是跟着别人做第N个破窗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破窗效应”,它只是表述了一种现象,不是帮助解决问题,预防问题,而管理实践活动,落脚点就是在预防问题与解决问题上,二者不在同一平衡点上,所以不能协调统一。
再者,这进口货“破窗效应”及作者描述的实验,在中国似乎有些无厘头。房子越是破烂,在中国估计越是没人偷盗,车子越破烂,同样如此。中西文化的差异,让这个舶来的“破窗效应”显得有些尴尬,似乎注定与中国人的习俗不兼容。由窗子破一个洞联想到窗子会被打穿无数个洞,看上去有些逻辑性,但这样想象很牵强,毫不夸张地说,在中国这不是一个普遍规律,与人们常见的实际是背离的。你家的窗户破了一个洞,就会被人戳穿无数个洞吗?起码有九成人回答是否定的。常见的情况是,窗户破一个洞,也许一直是一个洞,至少在一定的时段是一个洞,并不产生所谓的“破窗效应”。这种脱离实际的观察,子虚乌有的逻辑推测,搬到中国还是得到管理学界的一致推崇。那么,为什么我们的培训讲师脱口而出,津津乐道?我们的教材赫然写着“窗户破了一个洞,就会被打破无数个洞,产生破窗效应”,而无人怀疑?这个特殊的现象,其实是个假设,是不成立的,那为什么大众又能接受,而且争相传播?用特例代替普遍规律,犯的是常识错误。人们不假思索,以讹传讹,中国人的好奇心,整个“好奇害死猫”,正是这种好奇心蒙蔽了人的理性,人们失去了自我,没有了独立的思想。
中国人,无数的中国人,都在践行着这样的“破窗效应”,一个错误的?点,一个人认为是对的,传了十个人,它就似乎正确,传了一百个人,它有些正确,传了一万个人后,它就是正确的了。在实际的管理中,这样的情况更多了,一个说另一个人懒散,就有两个人跟着说,然后是一传十,十传百,全公司的人都认为那个人就是懒散,就算是没有见过他工作的人也会这么认为。很少有人会自己去观察,眼见为实,很少有老板不被这样的舆论所左右,尤其当老板身边的人也这么认为的时候,老板就当是真的了。这种不假思索的信任,在中国人是很普遍的,中国人体力勤快,但思想很懒惰,没有人愿意花心思去求证真相。做管理,要做有主见的管理,要有追根究底的精神,做老板更要有主见,没有主见的上司不是好上司,没有主见的老板更不是好老板,更不可能做成大老板。
譬如,中国式的“谎言传播理论”,所谓谎言说了一万遍,它就是真话。我更喜欢“破窗效应”衍生的“垃圾效应”,一个干净的地方,被扔第一块垃圾,如果得不到及时处理,很快就会变成一堆垃圾,一堆垃圾得不到及时处理,很快那里就会变成一个垃圾场。面对这样的情况,人们常常这样自我暗示:别人能扔,没有惩罚,我也可以扔,不用跑那么远。这样想着,不知不觉,这个人就成了第二破窗、第三破窗……这是人们的习惯心理行为,是内心与生俱来的可能性假设,别人可以,我也可以。还有平时停车,也有类似体验,一条街道,没停一辆车,很多人不敢停,怕罚款,一旦一辆车停下来没有问题,接着很多车一辆挨一辆地停下来。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摊贩理论”,一个没有城管规划的地方,众多人摆卖,每一个摊贩先是占据自己的地盘,时间长了,这些摊贩就从占有变成了拥有自己的地盘,开口闭口以“我的”自居。有新来的摊贩来占摊位,老摊贩就会理直气壮地说,这个地方是“我”的,“我”在这儿摆摊N年了,就算是城管来了,旁边的摊主也会作证,确实是这样,他在这儿摆好多年了。一块不属于自己的地方占据好多年,这块地就是自己的了,这种现象很普遍,这就是“推贩理论”。“破窗效应”与其他很多理论一样,从有些意思,有些趣味,到就那么回事,像风一样吹过去就没有了痕迹。
本文摘自《二十年目睹管理怪现状》
《二十年目睹管理怪现状》围绕管理的基本原则“管人理事”,对管理界权威理论和普遍认识进行了批判性反思,阐述了一系列新颖的观点。内容涉及管理学理论、管理常识、管理观点、管理实务等,力求揭示管理真相。
《二十年目睹管理怪现状》以企业中高层管理者的视角,很好地破解了管理者从上往向下看的盲区与死角,又解决了员工从下往上看的偏见与困顿,真正为企业打开了一扇亮窗!让员工与管理者能够形成逼真的对视!构建了比较完整的开放式思维模式和开放式人才观,打破狭隘的管理主义,让管理者们清醒地看到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症结所在。本书向管理层说“真话”,向员工们说“真话”,是一本敢于讲真话的管理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