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间军事实力的差距,是从1885年以后的10年中迅速拉大的。
由于财政吃紧,清廷从1888年以后开始消减对北洋水师每年200万两的拨款,全国军费亦有减无增,清政府派定的海防款项,常被地方督抚以种种理由拖欠截留。正如户部在甲午战后承认:“查光绪十七年(甲午战前3年的1891年)四月间,臣等因部库空虚,海疆无事,奏明将南北洋购买枪炮、船只、机器暂停两年,借资弥补。”据统计,北洋海军经费从未解足份额,每年实际收入在100万两左右,仅占国库收入的1%左右。
这并不是说,晚清政府舍不得拿出钱来扩军备战,甲午战前清廷军费开支长期保持在50%左右,应当说已经竭尽全力了。这就是所谓“越穷越吃亏”,政府穷到这份上,白手起家把“洋务”办成这样,已经相当难能可贵。
甲午黄海战前6个月,北洋舰队申请紧急换装部分速射炮并补充弹药,得到的圣旨却是“停购船械”,李鸿章不得不因国库拮据而停办。以致大战前,“定远”、“镇远”两舰主炮的实战用弹仅存3枚,唯练习弹“库藏尚丰”。一年前李鸿章已知此事,当即“令制巨弹,备战斗舰用”,却一直无法落实。以致黄海大战中击中日舰的炮弹,居然是法国产陆上要塞炮用弹,打进敌舰后根本不会爆炸。
自光绪元年到光绪二十年,购置船炮军火的总开支仅800万两白银,居各项开支之首;军港及防务设施建设共花费240万两白银,这两项开支,占军费开支的一半以上。
这就造成: 1.清军没有钱建立状态完好的常备军; 2.北洋水师的舰船和装备年久失修,长期得不到维护;长年没钱进行实弹演习,舰队缺乏训练和战斗经验,甚至连远洋航行都很少;3.陆军的武器装备混杂,几乎没有大的“拉练”和演习。清军单兵平均射出的子弹数量很高,但命中率却极低,仅为日军的1/9;4.朝廷唯恐将领拥兵自重,设立文官和武官两重管理制度。武官的权力被不断削弱,地位明显低于文官。具专业经验和知识的职业军人很少,“洋教官”多是摆设。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逐步走向军国主义的说法并不准确。军国主义的基本前提,是军人实际掌握国家权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日本从明治维新之前600年的将军幕府时代开始,就一直是军国主义,天皇也是一直被排挤为附庸。故,仅以“军国主义份子”的存在,还不能判断一个国家就是“军国主义国家”。
本文摘自《日出日落》
120年前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把日本推上了军国主义和对外扩张的不归路,当时的日本如旭日东升,中国则一步步夕阳日下。
120年后的今天,中国连续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从2002年起GDP总量超越日本,位居世界第二;而日本经济却步履阑珊、踏步不前。世界经济格局的版图,将为之改写。
不论日本还是中国,在人种、文化、传统、习俗、哲学、宗教等几乎所有方面,都没有任何根本的改变。喜鹊还是喜鹊;凤凰还是凤凰。那么,在120年中这两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力消长,怎么会如此天地翻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