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官本位自古就根深蒂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了书干什么去呢?“学而优则仕”,当官去也!过去,我们的学子是不需要学习别的东西的,“四书五经”已足;读好了圣贤书,就可以当官去了。今天,我们的学子要学习科学技术了,甚至一度流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是官本位呢?并没有根本改变。
西方可不这样。以色列建国的时候,大家都希望爱因斯坦能当总理,爱因斯坦呢,他安于做他的物理学家。当年很多人劝艾科卡竞选总统,艾也安于经营他的克莱斯勒……
为什么官本位在中国根深蒂固,在西方则不然呢?这根深蒂固的官本位又有什么经济含义吗?
官本位与产权保护
一般的看法,官本位在中国根深蒂固,是儒家文化影响的结果。儒家文化的影响是有的,但不是主要原因。官本位之所以在中国根深蒂固,是因为在中国私有产权缺少保障,而且自古就缺少保障。官本位在西方不那么根深蒂固,只能说明在西方私有产权是根深蒂固的。私有产权得不到切实的保障,做官就成为发财和保障私有产权的好手段,这应该不是什么深奥的道理了。
经济学讲,职业选择应该置收入路径和消费路径于不顾,只考虑财富如何最大化。在最大化财富这一点上,官员和普通人没有两样。孟圣人就很坦白:“做官是为穷”。俗语也说:“千里为官只为财”。从前纪晓岚讲的最是精彩:“江里来来往往数千条船,说穿了不过是名和利两条船。这名和利二者,归结到底就只有一个利字。‘名至实归’,名不过是利的手段。”
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私有产权之保障怎样呢?中国古代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私有制,而是接近私有制的“家有制”。一般来说,有父母在是不分家的,一家人共同拥有生产资料。中国几千年缺乏私有制的传统,而且这个接近私有制的“家有制”,产权也是缺乏保障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能不亡”。那是说,皇权不但可以随意地剥夺产权,甚至可以随意地剥夺人权。“穷不和富斗,富不和贵争”。那是说,在富人面前,穷人的私有产权就没有保障了;在官员面前,富人的私有产权又没有保障了。历史上先是定了罪,抄了家,甚至杀了头,然后又平反的事实在是不少见的!
这和西方很不相同,他们很早就实行了宪政制度。英国1688年“光荣革命”之后就实行了宪政制度,其后西方各国也都陆续实行。宪政的实质是约束政府权力、保护私有产权、公正的司法和有效的执行。政府你要增税是吗?那不行,得国会批准;政府你要推行国有化吗?那也不行,也得国会批准。宪政从根本上限制了当权者的机会主义行为,从根本上限制了当权者对于私有产权的侵占,也从根本上保护了少数人和弱小者的利益。
再看“文化大革命”吧。那是工人阶级当家做主的时代了,可为了一个干部指标,机关算尽,什么手段都可以使出来。这是不难理解的:资源名义上可以公有,但受交易费用的约束,不可能由全体所有者共同决定其使用;资源又不能任人随意使用,所以资源价值在竞争下就会烟消云散,这是重要的“租值消散定律”。不要相信公有制的寓言。任何有价值的资源都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公有,资源过去不曾公有,将来也不会公有,官员乃公有资产事实上的支配者,官员是可以从中获得控制权收益的。这一点单从经验上也是可以得到证实的。
不是吗?国企的主管一定乐于让自己的亲信当厂长、经理,厂长、经理又乐于让自己的亲信当手下职员,层层如是。朋友告诉我:社会是一张网,你一定要是网上的一个结。国企什么时候把真正有经营能力的人选上领导岗位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说得不为过吧。
是的,私有产权得不到保障,或者推行公有产权,官本位就泛滥开来。一旦私有产权得到保护,官本位就退色下去了。改革开放以后,私有产权开始得到承认和保护,于是下海经商就成为时髦的词儿。据说今天广东的家长就这样教育孩子:“你不好好读书,将来只能做公务员去。”
是的,今天官本位在中国仍然盛行,只能说明今天我们的私有产权保护仍然不够好。
本文摘自《人人都是资本家》
房价、物价下不去,股价溺水上不来,食品安全得不到保障,有病难医还少不了“红包”……中国人需要面对的问题不少,作者却为何说你我皆是“资本家”?这既是对人类社会进行的深刻剖析,也是给当今人们提出的启示。
文章紧扣时事热点,深入浅出、针砭时弊,以独特的角度分析中国经济问题的结症所在。
余额宝提高了社会融资成本?看病难、看病贵是市场化的错?人操纵汇率可以解决就业?强拆乃是强拆本身的错?自利是天下最大的道德?中国石油资源缺乏、需求旺盛因而油价应该高于美国?石油美元价格上涨国内成品油价就应该上涨?……
作者通过“政府与市场”“产权与合约”“股价、房价与通货膨胀”“经济与社会”四个方面,告诉你“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在哪里,哪些事应该由市场做,哪些事应该由政府做”。作者并非要通过文章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希望能够引起读者自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