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保健(Healthcare)的含义
国内第一批规模化办医者都是当年放弃外企等机构提供的高薪,为了理想投身到多元办医中来的,他们中很多人与笔者的理想一致——“让患者站起来”。因为国内传统的诊疗模式和行医习惯等多重原因,使得我国患者的就医体验不甚理想。
“医疗保健”的英文是“Healthcare”,其实是两个词组成的:“Health”是目的,“Care”是路径。而路径里面第一步应该是关怀,当患者知道自己“不健康”之后,“医疗的第一接触”应该是心灵慰籍。笔者在美国学习时,听到一个案例。一个女性患者罹患乳腺癌,需要进行乳房环切手术。她知道之后,心情非常糟糕,大哭不止。她的主管护士一直陪着她,在激动的时候也会陪她一起哭。就这样,在护士的关怀与支持下,该女性患者鼓起勇气接受了手术。由于对手术保持乐观的心态,她的手术非常成功,术后恢复得也很好。
在美国的医院中,通过对患者的关怀使患者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的事例很多,其中最为突出的为百思特医院。百思特医院每个月都会在董事会上表彰两三名表现杰出的员工。比如,一位护士得到表彰是因为帮助患者录制了喜爱的电视节目。该患者由于晚上做手术,正巧错过了喜爱的一个电视节目,使他很焦虑。护士得知后,回家录制了这个节目送给病人,从而消除了他的焦虑。医院的一位收银员亲自帮一个住院几周却无人照顾的病人洗衣服,他也因此获得了表彰。另一位得到表彰的是一名行政人员。他得知一位晚期疾病患者酷爱钓鱼,很想再去钓一次。这位行政人员联系了病人的医生,安排了一辆救护车,陪病人到海滩钓鱼,实现了他的心愿。三周后,病人带着满足去世。
美国的医院管理模式也就是我国第一批办医者的理想,即从患者出发,打造精品医院项目,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从而促成体制和机制的创新,真正做到让患者“躺着进院,笑着出院”。
◆互联网
在过去,患者对自身的疾病诊治与康复的了解仅来自医生的医嘱或者有医学背景的亲友。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兴起,让各个行业的信息越来越对称。逐渐觉醒的国内患者和家属通过互联网来获知疾病与诊断等各类信息,不仅能更有效地评估与选取就诊途径,而且可以在与医生的沟通时“频段更加相近”。也就是说,互联网通过自身的开放性与信息负载以及与患者的互动,完成了“患者教育”等职责。
中国妇产科网就是基于妇产科医师交流的一个网站,网站的前身是“妇产科学者之家”,创始人是北京协和医院的妇产科医师龚晓明。该网站为专业医师的继续教育学习和学术交流提供了平台,得到了众多业内专家的支持,也得到了全国专业医师的认可。经过不断地发展,中国妇产科网已经成为国内最受欢迎的妇产科专业门户网站。
2000年之前,国内还没有一个专门为妇产科医师提供交流的网络平台。 2000年,龚晓明决心建立一个妇产科医师网站。网站凭借专业的平台和创建者敬业的精神,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妇产科医师,在加入搜索引擎之后,网站的访问量也逐渐增加。2006年,网站正式改名为“中国妇产科网”,网站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目前,网站最受欢迎的栏目是专家讲座和手术视频。网站现有注册用户30余万名,日访问量1.4万人次,成为国内妇产科学界影响力较大的专业网站。网站的专业性和影响力也吸引了大量的患者及其家属的访问。患者及其家属,尤其是年轻的患者及其家属,不仅通过互联网与社交网络等获得疾病的相关信息,而且通过这些手段获得“医疗的第一接触”。通过对做院内营销项目时的患者的追踪调研,笔者发现,患者或家属在知道得病之后,首先会上网搜索疾病,明晰疾病严重程度与就医指导,然后会去医疗咨询网站进行咨询,最后才会找身边的朋友咨询或找专家等。如果所患疾病不严重,就通过网络咨询完成整个“预诊断”过程,可不必再同朋友或好专家交流了。尽管这种情况目前仍然限于年轻患者,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会逐渐形成一种趋势,变成一种全新的患者洞察。
在这个就医流程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患者借助互联网进行的网上咨询是最为关键的环节。从目前的国情来看,医疗和互联网的结合既能节省患者的时间、经济成本,而且有助于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好大夫在线”就是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产生的医疗咨询网站。“好大夫在线”成立于2006年,最初的设想是把更多的医疗服务提供商嫁接到“好大夫”这个平台上来,从中收取分成。网站为每名医生建立专属的个人网站,医生可以充分地介绍自己的专业特长,并且可以借助各大门户网站进行品牌的宣传和吸引用户,建立个人品牌和口碑。医生是该网站最为核心的资源。
“好大夫在线”主要是通过电话咨询、术后随诊、海外就诊、住院直通车等满足患者的咨询和就诊需求。目?,“好大夫在线”的数据库里已经收录了3000家医院和30万名医生的数据,覆盖全国各省。其中,90%以上为二甲以上的公立医院,70%以上的医生具有副高级职称。4万名医生可以提供在线咨询服务,7000名医生开通了预约转诊服务。
◆社交化
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与社交网络的加速渗入是相互交织的,在这种情形下,社交网络也出现了“人以群分”的特点。基于同类诉求的“某类患者”就在“医疗第一类接触”的驱动下自行形成群落,通过沟通与反馈等方式产生内容(医疗UGC)。这些内容正在逐渐发展成为医疗行业真正的驱动力。
Patients Like Me(久病成医网站)就是这样一个基于患者交流的社交网站。Patients Like Me网站建于2004年,网站名字意为“像我一样的病人”,网站的总部位于马萨诸塞州的剑桥,是专门的患者交流社交网站。通过网站,患者可以找到同病相怜的其他成员,进行交流和各种活动。目前,该网站的会员已经达到8万多名,对于一个以患者为对象的社交网站来说,这已经不是个小数目。
Patients Like Me网站的盈利模式并不是通过广告,而是与医药公司进行合作,以匿名的形式将患者的病情分析、治疗方法、遗传信息、生理特征信息甚至照片等信息出售给这些公司,为它们的研究工作提供相关的数据支持。
Patients Like Me网站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提供许多真实的数据资料,这是传统的医疗病历所不能达到的。网站根据患者的资料,将其进行分类,包括器官移植、HIV(人类免疫缺陷疾病)、精神疾病、多发性硬化、癫痫、慢性疲劳综合症及其他罕见病症等。网站会根据患者注册时候所填写的各种资料,包括病情、病史、健康情况等进行详细的分析,得出相关的数据图。
Patients Like Me网站在慢性病领域打破了传统的思路,与新技术结合,为患者提供了平等交流的平台,无论是对于患者,还是医药公司,都能够集中地获取更多的信息,为慢性病的诊治和相关药品的研发提供了帮助。
根据美国的相关报道,Patients Like Me网站在2014年与知名生物技术制药公司Genentech(基因泰克)达成了深度合作伙伴关系,基因泰克在未来的5年之内可以访问Patients Like Me网站的全部数据库。
Patients Like Me网站对于高级药物研究的价值最早体现在2010年。根据一家网站的数据,2010年有一些患者得了一种罕见的渐进性的致命的神经疾病,表明了当时正在研发的一种药物是无效的。这一结果与当年的一项学术研究结果相吻合。
在与基因泰克的合作过程中,Patients Like Me网站表明,患者的姓名、邮件地址等属于个人隐私的信息,是被保护的。基因泰克同Patients Like Me网站的此次合作,是合作范围最广的一次。创始人詹姆斯希望这些数据能够产生真正的科学价值,可以支持一线的医学研究,加速临床实验的进程。
在这些社交网站中,患者自发产生的有医疗功用的内容(Healthcare User Generated Content,简称HUGC)对固化慢性病已经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尤其针对一些需要改变自己生活习惯来辅助治疗的固化慢性病,HUGC对患者的诊治与康复作用巨大,已经慢慢衍生出来很多业务。在美国,针对糖尿病的网络社群就慢慢衍生出来了,如DLIFE(乐活糖)网站。
DLIFE是专门为糖尿病患者打造的一个网站,为患者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以满足市场的巨大需求。DLIFE网站的创始人Steinberg(斯坦伯格)是一位营销人员兼企业家。在他的一生中,大多数的时光都在与糖尿病作斗争。为了掌握糖尿病的全部状况,他创办了DLIFE网站,希望为患者提供一站式的资源站点和社区服务。
DLIFE网站作为糖尿病患者的综合性媒体网络,可以协助患者及其家庭和处于危险边缘的人群与病魔作斗争,目前该网站的访问人数已经达到八千万人次。在2005年,DLIFE网站采用了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方式来吸引糖尿病患者的参与。现在,DLIFE网站已经成为了领先的糖尿病资源站点,每个月的用户达到数百万,通过网站可以协助患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指导他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延长患者的寿命。DLIFE网站的医疗保健解决方案让用户可以通过DLIFE网站的互动平台来提高自助服务的质量。这是一个专用的内容套件和技术资产,获得了大众的认可,在临床实践领域更为明显,可以用来提高知识,自助行为和最终的结果。
DLIFE网站通过与医疗保健计划和医疗保健服务供应商展开合作,获取收益和维持网站的运行。
由于互联网的信息开放性与高效性让“信息最不对称的医疗服务行业”的信息对称度提高的速度非常快,尤其是专业患者社交平台快速发酵,让“患者群+社交平台”形成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会成为医疗服务支付方(保险)和医疗服务供给方(医院等)的第三种力量,而这种力量未来很有可能取代医院和保险形成医疗服务行业的核心。其实这种力量的雏形已经开始显现。美国大型保险公司开始单独为慢性病,尤其是类似DLIFE网站附属的糖尿病群体定制保险品种。除此之外,美国大型药品零售商也开始为社交化的慢性病定制基于社区的落地服务,打造这种新型的医疗服务。
本文摘自《多元办医的超级入口》
当前,医疗与健康服务投资需求强劲,几千亿资金云集关注这个未来8万亿产值的行业。本书从准备投资医疗机构的角度出发,结合作者自身办医的经验与心路历程,详细介绍了大机构的医疗服务战略、投资模式,投资标的与具体项目落地以及投后管理的内容,特别剖析了未来办医行业如何基于社交化平台与大数据筛选作为核心。本书为希望进行医疗行业的投资人、医疗项目的创业者以及健康地产医疗地产等关注者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投资理念和实战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