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体分析,总体而言李朝旺的从商逻辑是“稳”字当头:维达在深耕广东本土市场12年之后才开始尝试走出去。
在选择向外省拓展时,维达坚持“工厂先行”的策略,即“工厂建到哪里,市场才铺到哪里”。这源于生活用纸行业的特殊性,即单品体积大、价格低,物流成本高昂,而以工厂为轴心以半径500公里的范围进行市场覆盖,不仅能保证货源充足,也能让配送成本降到最低。
2001至2005年间,维达还在继续扩张,在上海、北京、四川先后建成生产工厂(2005年2月,维达四川工厂建设动工,10月份开始投产),实现了依托名牌扩张做强的第一步:“十字型”国内布局。
这种策略稳中求进,但制约了维达的发展速度,相比一些对手的凌厉攻势,维达的步伐相对慢了一些。
由于初始进入门槛较低,中国纸业市场竞争加剧,APP、恒安等均厉兵秣马,世界其他纸业巨头如 UPM(芬欧汇川)、斯道拉·恩索、国际纸业、日本王子公司、金鹰等也纷纷投入巨资,准备在中国市场大干一场。
面对竞争者的入侵,维达在2005年年底给自己制定了新的中长期目标,将目光聚焦于产能的扩充:2006年预计年产18万吨,到2010年年产实现30万吨,长远要达到年产50万吨。完成这样的目标,维达的生产规模需要保持每年10%的增长。
计划刚刚施行,维达就遇到了一个大难题:2005年开始,国际原油价格飞升,国内造纸业的成本也随之上涨。这段时间维达的生产成本增加了5%。这部分成本如果转移到消费者身上,可能导致维达失去辛辛苦苦争来的市场。
怎么办?李朝旺的办法是继续坚持既定战略,在规模中要效益。按照维达企业发展设想,国内生产格局将逐步过渡成“米字型”,实现最优化生产效益。
2007年年中,维达成功上市。当年企业全年销售额达17.8亿港元。
作为“米字型”战略实施的第一步,最新的工厂战略布点选在了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2008年10月,首期投资4亿元、年产4万吨的项目投产;同时,新会的生产基地也发展为两个厂,一个是在会城街道的原厂,一个是设在20分钟车程距离外的双水镇。
2008年,维达双水厂完成三期建设,达到年12万吨产能。年底,维达集团企业实现产量32万吨,提前实现了中期年产30万吨的目标,新会的生产基地成为亚洲最大的卫生纸生产基地。
通过米字型布局,维达可以做到一个订单由全国各生产基地统一调配生产交货,大大节约了企业运输成本。李朝旺估计,扩大规模可将生产成本降低约5%。
据浙江维达工厂厂长李荣根介绍,以前一辆6米长的货车拉的货净值也就十来万元,从广东运到上海费用肯定在1万元以上。计算下来,运费就占销售成本的约10%。以前维达华东市场的年销售额只能保持在2亿元以内,如果超出就会销售越多亏得越多。随着2008年浙江工厂的投产,这一局面彻底改变,华东区域的销售人员终于可以放开手脚开拓市场了。
2008年底,维达在国内的生产能力达到32万吨,提前1年完成维达“规模化”战略的中期目标。
2011年,维达纸业(辽宁)有限公司一期工程正式完工,地点选在鞍山,总投资6亿港币,生产能力为6万吨高档生活用纸。
维达纸业(山东)有限公司的工厂于2012年4月1日开工建设,2013年9月8日开机生产。厂长余劲松自豪地介绍,该厂开机半年就实现了盈利,打破了历史纪录。
余劲松解释其中的缘由:第一,进口的意大利造纸设备质量和效率都是最先进的,加上山东是传统造纸基地,工人素质高,工厂投产后,产品质量稳定,获得了市场肯定;第二,以前华北地区货源很不稳定,有时候辽宁工厂送货,有时候浙江工厂送货,现在在当地有了工厂,货源供应稳定了,大大提振了经销商的信心;第三,维达人非常团结,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大家献计献策、群策群力,尤其是成本控制得相当好。
维达厂长里面,还有一位闯劲十足的“女汉子”——屈江芳。她是北京厂厂长,也是维达目前为止唯一的女厂长。
公司里流传着她勇闯北京发改委的故事。2005年,她是维达北京平谷工厂的行政人员,当时工厂进口的设备要申请免税,要到发改委去批。北京对工业企业环保管控非常严格,审批并不容易,屈江芳竟然直接闯过去,找到了发改委副主任,没想到副主任不但没有怪罪,而且当场就把下面的处长叫来,一个星期后就把事情办好了。三年后,屈江芳被正式任命为北京工厂的厂长。“只要有能力,就能散发光芒。”屈江芳如是分享她的心得。
这样一来,维达在广东、湖北、北京、四川、浙江、辽宁设立了七大生产基地,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米字型”布局。围绕这些基地,维达基本做到了覆盖、深耕全国大部分市场。
2009年之前,与这些生产基地加速建设配套的是,维达实行高度的区域自治管理制度(后文会详细提及)。由于充分授权,这种管理方式大大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市场与生产高度协同,市场反应和决策的速度大大提高,促进了区域市场的深耕细作,维达的市场销售增长显著。据维达上市前提交的年报资料显示,2004—2006年间,维达销售额增速平均达30%以上。
本文摘自《维达30年路与梦》
维达集团创始于1985年,30年来一直坚持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生活卫生用品。正是这种专业专注、创新进取的精神,使其成为消费者的第一选择。
本书呈现出一个企业在30年历史变迁中对自我价值的坚守和团队间高度升华的情怀共振。在这个巨变的时代,这是比有形的数字更具有价值的的文化资产。对于这家典型企业的战略、价值观、品牌管理以及人力资源建设都有细致的捕捉与重现,对广大读者来说是非常有益的可借鉴的公司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