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维达人都称赞当初李朝旺选择纸巾业务是一个“正确的决定”,因为纸巾是一种多次性消耗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用数量和频次会越来越大,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然而,今天的显而易见在当时却只是少数人的洞察;而且即使发现这一契机,如果不积极行动并且把事情做好,也未必能一路走到今天。
李朝旺显然是那种目光敏锐、勇于行动的人,想准的事情一定大胆干,干到底。
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中国市场处于极度“饥饿”状态,人们对物质和生活的需求急速增长,商品供不应求,纸巾销售业务极旺盛,维达对原纸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当时,整个南方地区没有一家原纸生产厂,李朝旺只能从北方购买,他们把这称为“北纸南运”。那时国内没有专门出售原纸的造纸厂——造纸厂都是生产加工一体化,前端生产原纸,后端加工包装,然后贴上牌子出厂销售。这些造纸厂没有原纸销售业务的概念,也不愿意这样做。况且当时这些造纸厂是国营企业,在不愁销路的情况下,谁愿意费劲多这一摊事呢?
因此,从造纸厂购买原纸在当时难度相当大,而这个任务就落在了厂长李朝旺身上。
如何寻找突破口呢?李朝旺首先想到了跟维达有业务关系的上海利民造纸厂。他亲自上门游说,请求帮助。利民造纸厂一个负责销售的科长十分同情李朝旺的处境,同时也敬佩他的为人,决定在满足自身原纸供应的情况下,尽量拨出一部分原纸卖给他。
不过,李朝旺很快发现,由于利民使用的原材料是棉浆、草浆,原纸的质量并不是最好的。相比之下,山东潍坊造纸厂的原纸质量要好一点,因为他们会在棉浆、草浆里面掺一点木浆。
李朝旺就又千方百计去山东购买原纸。他全国到处跑,寻找所有能卖原纸的造纸厂。“有的卖我就买,哪里好我就去哪里。”李朝旺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感慨道。
北方人重情好义、豪放嗜酒,跟他们打交道做生意自然少不得吃饭,吃饭就要喝酒。李朝旺是南方人,本没有喝酒的习惯,但面对此情此景也只得硬着头皮上。输人不输阵,礼尚往来,见面先不谈事,先主动喝一杯再说;甚至将对方的军或被对方将军——买一吨喝一杯酒,多喝一杯就多给一吨。一杯一杯下去,大家戒心消除了,感情渐渐就有了,关系变得热络起来。而酒至酣处,你一杯我一盏如风卷残云,酒中的商机渐渐呈现。
有时候李朝旺实在喝不了,但想想如果没有原纸,工厂就要停工,只能强行灌下去。
负责销售的林绪观那时经常跟李朝旺一起出差。他有些不太理解老板为什么这么拼命。他记得,有一次李朝旺喝醉了,上车的时候,径自把座位转过来坐,样子让人心疼。还有一次,他们一起去山东买原纸,原本李朝旺中午已经喝醉了,到了晚上,为了早点拿到货,李朝旺继续与原纸厂家的人频频举杯,导致接下来的两天整个人迷迷糊糊的。虽然为工厂顺利买到了原纸,但李朝旺接连几天都身体不适。
就这样,在一次一次的“酒精考验”中,李朝旺克服了对白酒的畏惧,酒胆、酒量都“锻炼”出来了。林绪观透露,李朝旺的酒量:洋酒可以喝一支,五六十度的白酒可以喝一瓶。
有一年,和上海利民、山东潍坊具有同样实力和知名度的连云港造纸厂因出口销售出了点意外,导致货物囤积,一批量很大的原纸需要出售,而且给出了“先货后款”的优惠条件。李朝旺得知后乐坏了,不用喝酒就能拿到这么多原纸,这是多好的事情啊!在当时公司现金流紧张的情况下,他一口答应买下全部囤积的原纸。李朝旺深知,卫生纸销售快,只要原纸一来,车间可以马上加工生产成成品销售,资金短时间内就可以回笼。
那一时期,李朝旺喝酒一方面是为了买原纸,另一方面为了纸巾销售。2003年从维达退休、现返聘为维达慈善基金会科员的宁悦新清楚地记得,一次李朝旺因为纸巾的出口业务,带着余毅昉和她跟海关人员沟通。在饭桌上大家聊得很开心,对方酒量很大,但李朝旺毫无惧色,与之推杯换盏,结果双方都喝得酩酊大醉。李朝旺个头高、身体重,大家为了把他送上车、送回酒店“费了好大劲儿”。
自助者天助,至诚者通天。也许是上天被感动,在1993年以前的几年时间里,新会日用工业品厂业务蒸蒸日上,年销售额达数千万元,利润也快速上升。它竟然从未被原纸的供应问题困扰过,没有断过货。
有时候,业绩不仅仅是干出来的,也是“肝”出来的。知道是一回事,懂得怎么干和干成又是一回事。
本文摘自《维达30年路与梦》
维达集团创始于1985年,30年来一直坚持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生活卫生用品。正是这种专业专注、创新进取的精神,使其成为消费者的第一选择。
本书呈现出一个企业在30年历史变迁中对自我价值的坚守和团队间高度升华的情怀共振。在这个巨变的时代,这是比有形的数字更具有价值的的文化资产。对于这家典型企业的战略、价值观、品牌管理以及人力资源建设都有细致的捕捉与重现,对广大读者来说是非常有益的可借鉴的公司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