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示完下属后,管理者会问什么问题?他会问:“明白了吗?”你觉得下属会怎么回答?他肯定会说:“嗯,明白了。”要知道,某人说自己明白时,并不意味着他真的明白了。这就没有实现真正的沟通,所以很容易出现纰漏、造成误解。
她说,自己从不问下属是否明白了,而是让他们描述即将要做的事。“我会在讲述完之后,让对方说说他接下来要做什么事。我还会问各种问题,比如‘如果出现x情况,你会如何处理’。如此一来,即使出现偏差,我们也能及时纠正。”
很多人吝于对他人热诚。他们的真挚感情,似乎都是留给特定场合或亲密朋友的。他们认为,如此珍贵的东西,岂能人人都给?
别害怕,别每次遇到一个人,就一副生怕犯错、唯恐将来悔不当初的样子。
每每努力表达某事却仍旧失败时,都会令人产生一种压抑窒息之感。羞怯的年轻人试图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往往会被这种感觉所累。我们对此都能感同身受。
人们很容易刚听发言者说完一两个要点,就开始计划如何回应。如此一来,你就有可能顾此失彼,错过真正重要的信息。
和人打交道时记住:你面对的不是逻辑生物,而是情感生物。
要知道并非每个人都在寻求答案、解决办法或建议,有时人们只是喜欢通过倾诉,来更加清楚地理清自己的思路,或仅仅是抒发一下自己的情绪。
通用的肢体语言是不存在的。有人抚摸下巴,他可能是在思考什么事情,也有可能是他今早没刮胡子,觉得下巴有些痒;坐在对面的那个人双臂交叠置于胸前,会被“肢体语言词典”解读为“压抑情感、拒绝接近”,但其实这只是一个舒适的坐姿而已,或者他仅仅是有点冷罢了。
准确解读对方非语言行为的唯一办法,就是去了解他。
不要因为某人提出质疑就对其心怀偏见。也许,那个给出粗暴结论的人并非不懂别人的的感受,他如此过激也许是因为一段痛苦的往事。
当你无法确定对方的真实语义时,主动提问,这比暗自揣摩所谓的肢体语言密码有效多了。
要想影响他人,必须尊重对方。尤其在处理分歧时一定要牢记这点。
不要让对方觉得自己是被迫改变,要让他们感受到这是合理的、利于自己的选择。
听众永远对自己以及如何解决自己的问题最感兴趣。
情绪的传播速度,就像麻疹一样快。
这是表演的时代。事实不能仅靠陈述,还得被鲜活而生动地表现出来。
我们回应批评的方式,比实际说出的反驳的话更有效力。
相比花言巧语的雄辩家,人们更青睐口齿笨拙却真诚无私的发言者。
你没有第二次机会来重塑你的第一印象。
请接受一个事实:提出异议的人或许是正确的,你并非事事都懂。
分歧往往源自情感因素,而非事实因素。
本文摘自《沟通的艺术》
不敢说,羞怯、畏惧、无人可说;不会说,千言万语只有化作云淡风轻;聊天踩不住点,“冷场王”;抓不住别人的心,又让人误解了你的意;社交恐惧症,表达障碍,谈话终结者,冷场王,你无奈、无助又无力……
这样的问题该怎么办?
戴尔·卡耐基的沟通智慧经典——《沟通的艺术》或许能给你一些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