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谁?” 成龙有一部著名的电影叫《我是谁》,曾经风靡一时,在亚洲和欧美都成为了卖座影片。在电影中,他是一个失去身份记忆的男人,为了认清自我付出了巨大代价。现在,人们也普遍面临相同的问题,即自我认同焦虑,身份和角色定位的迷茫。 自我认同焦虑 最近几十年来,现代化作为一项不断颠覆人们现有行为方式的进程,将不确定性的关系注入到了人类事务当中,迫使人们重新审视和评估所面对的一切。多数人缺乏这方面的心理准备,他们生活在“自我同一性”的结构体系中,缺乏归属感,同时又面临感性欲望的膨胀,于是产生了强烈的自我认同焦虑。 显然,这是一种空前巨大的困境,已经成为十分严峻的社会现实,尽管有些人并没有很明显地觉察到。 如何才能建构一种新型的自我观?不是每个人都直观地做这种思考,但这的确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要解决认同焦虑,就必须有一种健康的与时俱进的自我观。 威斯康星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告诉我:“自身角色转换和来自外界环境的变化,往往会让人产生巨大的压力。紧张不可避免,偶尔的焦虑情绪也会出现,但这无伤大雅。 不过,如果焦虑的严重程度远远超过它所对应的客观事件,不符合相应的处境,甚至持续时间过长,比如,有的人会在大多数人不会紧张的情况或场所突然感到强烈的恐惧,出现超出正常范围的情绪反应,这就是焦虑障碍的表现,而且涉及到了他内心‘自我认同’的迷失。” 我们在全美做了一次调查,结果发现,自我认同出现问题的涵盖人群十分广泛,而且年龄越小比例就越高——这正值人生的黄金阶段。80%~90%的焦虑发生在35岁以前,20岁左右为最高峰。另外在中国的数据表明,有59.1%的大学生拥有不同程度的焦虑表现;70%的新入职员工都曾经有过焦虑,区别在于他们抵抗、自愈能力的高低。 自我认同的基础是“安全感”,对一个人来说,一旦有外来者入侵了他现有的“安全环境”,他就会面临巨大的不安。比如,一个人本来跟自己的父母生活得十分快乐平静,有一天突然有个人跑进来对他说:“嘿,我是你失散多年的兄弟,以后你要叫我哥哥!”此时这个人就会产生非常强烈的不安感。 日本有一部电影,讲的就是一名男孩独受母亲宠爱,但突然有一天,母亲发现了失散多年的另一个孩子。她情不自禁地喊出了他的名字,并且将他带回家中。原来家中的男孩顿时十分愤怒,因为一个外来者让他拥有多年的安全感忽然消失了—— “他来了,我是谁?” 瞧,他也在这一瞬间失去了自我认同,焦虑就开始发生了! 从众式焦虑 人们看到的东西总是主观的,他需要得到的也是一种主观的认识。“我认为应该是什么样的,它就是什么样。”在这种心理的主导下,人们经常对自己了解的事物进行美化,或者抹黑。 比如在18世纪,欧洲人觉得中国十分美好,认为只有中国人具备完美的伦理道德,和非常之完善的社会系统。正因为他们无法真正识别,并且在当时保持着非常远的距离——不能亲眼目睹,他们才会对这个东西产生一种乌托邦似的情感,进行高估,并产生过度的期待(焦虑的前兆)。但当事实破灭后,他们则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19世纪欧洲人对中国的集体抹黑。 这表明,生活在固定、封闭环境中的人们养成了自以为是、唯我独尊的思维习惯,并且带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心态,甚至是歧视外界环境的心理。对个体而言这同样是适用的,环境形成了对于成员的保护,也有利于成员对环境的认同,但与此同时,也造成了心灵迷途。一旦固定环境被打破,或与外界形成交集时,他身处其中就会突然发现自己失去了方向,再也找不到自我认知: “在旧的群体中,我知道自己是谁。现在,在新的环境中,我是谁呢?” 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勒庞的《乌合之众》向我们展示了他在群体心理学方面的深入研究。在书中,他把社会大众形容成为智力低下的“乌合之众”(The Crowd)——这当然不是完全正确的观点,我们也并不推崇此类论断,但他描绘出的大众特点却足以引起我们的警醒,因为这正是引发焦虑的一部分根源: 轻信:别人说什么都盲目相信,认为是正确的。 易受暗示:潜意识的自我判断力较差,无论积极还是消极的暗示,都容易对他发生作用。 易被驱使和奴役:办公室焦虑症与工作压力的根源。 情绪化特征显著:易冲动,情绪轻易波动,自制力差。 当人们具备了上述特点时,简直就像迷途的候鸟,失去了思考能力。就像没入群体中没了灵魂的个体,他的思考被群体替代了,自己只知道机械地去模仿,重复群体的行为。这种“无头苍蝇”似的思维,更容易在群体的焦虑中变得“疯狂”,被绑上公众的战车,比如社会性谣言的产生,每个参与其中的“看似精明”的个体都是帮凶的一员。 角色定位焦虑 永远别让浮躁的心态把你对自己的定位能力摧毁掉,也就是说,不管环境怎么变化,你都必须清醒地知道自己的角色,聪明地进行定位,然后选择最佳的生活方式。这要求我们既懂得做好内在的心灵定位,也要去做好外在的定位。 一个公认的现实是,同样是为改善自己的生活而努力,为实现理想去奋斗,但是水平相差不多的人却收获不同。明明家庭背景差不多,各自拥有的技能也不相上下,可是到最后永远难以获得同等的突破,甚至差之千里。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们的自我认同与定位不一样。出现角色和定位焦虑的人,他们即便很有能力,智商很高,却也很难获得好的成就;相反,在自我定位方面做得好的人,就算能力不强,也因为找到了匹配的位置,他们的人生也会一帆风顺,至少能获得与自己能力相符的成就。 通俗地讲,定位就是给自己寻找一个适合的位置。如果你想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就要经过这几个问题的考验: ■ 我到底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 我想做什么? ■ 我能做什么? ■ 我应该怎样去做? 只有解决了这四个问题,才能把命运的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中。如果总是走到哪儿算哪儿,得过且过,或者随波逐流,让别人替自己选择,就失去了理性的态度,也就追求不到最好的生存状态。就像迷航的星际飞船,成为漫无目的的“太空垃圾”。 在这个世界中,我们应该怎样对自己定位,又应该如何理性地自我认同? 1.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聪明地进行选择和放弃。 自我定位在本质上其实是一个关于选择和放弃的问题。在不同的机遇面前,你要学会选择,更要拥有敏锐的眼光和清晰的认识。“什么才是最适合我的定位?我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哪种角色是我最擅长的?”这就是选择,有了这种选择的思考,理性的分析,才能做好对自己的定位,然后果断地坚持适合你的方向。 但在应该放弃时,你也要拿出你的智慧和勇气,不要优柔寡断,也不要瞻前顾后。顾虑太多的人也往往会伴有焦虑,因为他们在乎的太多,放不下的也太多,就像一个身兼数职的“强者”,他可能对自己有多种角色的定位,如果你让他放弃其中的一种或几种角色,他就接受不了。 聪明人必须擅长选择,同时也要勇于放弃。你不能被过多的无效选项所困扰,这只能让情绪变坏,成为一种加重焦虑的干扰因素。我们要合理地完成人生定位,首先就要学会选择和放弃。 2.工作定位:决定我们事业的成败。 工作定位关乎一个人的前途,同时也决定他的一生。因为对每个人来讲,事业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在社会中的地位,主宰了他的社会角色。比如说一个上市公司的老板和一个摆地摊的小贩,他们的社会地位就是完全不同的,那么在角色定位方面也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个把成为上市公司老板作为事业梦想的人,如果工作没做好,最后成了一个在夜晚街头摆摊卖衣服的小贩,他的角色定位就出了问题,就会产生强烈的定位焦虑。 但在现实中,我们许多人在选择他们的工作时,缺乏周密的计划和理性的可行性分析,他们经常被太多的随意性和偶然因素左右,成为这些因素的“奴隶”,于是被一些并不适合自己特点和不符合自己理想的工作束缚一生。他们常会抱怨:“我不喜欢这份工作,它简直是世界上最无聊的工作。”但是,他们又没有能力改变这种局面,也没有改变的勇气。所以一旦做了错误的选择,往往就会一错到底,最后出现自我认同危机。 要解决这样的问题,避免出现上述两种情况,就必须为自己树立正确定位的意识。对待自己的工作,要有一种认真的态度、严肃的心态,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只有明确定位,深入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和喜欢的行业,然后找对工作,才能开启自己的成功人生,避免在自我定位方面犯下错误。 3.人生目标可以高,但起点要低一些。 我的建议是,第一你要“高点定位”,适当地把人生目标定得高一些。也就是说,在为自己定位时,视野要宽广,野心要大。这可以提高我们的自信,提升梦想的层次。但最重要的是第二,你要“低点起步”,就是说起点要低。眼睛要盯着地面而不是天空,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不要犯眼高手低的错误。 这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与“好高骛远”这四个字划清界限。你要在充分了解自身和现实的基础上,走好每一步,做好每一个阶段的工作。你会发现自己的生活过得很充实,不浮躁、不急功近利,最后就可以形成一种良好的心态,不迷失自我,不失去方向,从而避免焦虑的出现。 4.不要走进自我定位的误区。 虽然第四点排在最后,但它却是很关键的前提。一旦定位出现了误区,开始就走错了方向,后来的一切努力就会徒劳无功。比如有的学员在课程上告诉我,他在给自己定位时,是以“赚多少钱、升多高的职”为标准的,为此他在奋斗的艰难过程中疲于奔命,在金钱和权力的争斗面前患得患失。目标还没有实现,他就已经失去了太多的东西,变得浮躁和功利,而这恰恰是焦虑最大的根源之一。 做好事业的定位是经营幸福人生的前提,但它却不是我们人生的全部。你需要先知道如何给自己的生活目标做出正确理性的分析,然后去制定一份严肃而且长远的计划。 事实上,我们所讲的并不仅仅局限于以上这几点,人生的诸多方面都需要从定位起步,只要定位准确了,生存之路就少了许多滞碍。而且,这仅仅是自我管理的起点,做到了合理定位,还必须有后续的一系列正确行动,按照既定的道路走下去,沿着自我认同发展下去,才能消灭认同焦虑的根源。如果一个人既没有行动力,也不能约束自己,那么就算自我认同没有问题,对他的人生也没有任何积极的意义。 ◎ “我害怕失误!” 许多人都承担不起工作失误的代价,比如决策失误、业绩下滑,甚至是被解雇。他们在工作的时候诚惶诚恐,生怕出一点失误。下班的时候还为自己今天的工作状态感到心有余悸。 几年前,我遇到过一位对工作非常“重视”的职员。他只为我工作了40天,却有20多天的时间在失眠,要吃安眠药才能入睡。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工作状态很差,但又非常紧张。他做每个细节都很小心谨慎,可还是免不了错误频出。 观察了一个月,试用期将到,我决定跟他谈谈。为了不伤到他的自尊心,我选择了下班时间,在绝不会有人看到他的时候,将他叫到我的办公室。为了缓解他的紧张,我特意放了一首轻音乐,然后为他泡了一杯茶。 “能告诉我你为什么紧张吗?” 他反而更加害怕了:“老板,我一定努力改正,下次保证不这样了。” 哪怕一次很简单的谈话,况且在开始我就表达了善意而不是要批评他,他还是如此恐慌。他不清楚自己的哪方面工作又出现了“失误”,以为我把他叫进来是准备狠狠地痛批他一顿,甚至要把他解雇。 一个每天都在担惊受怕的员工,很难想象他的工作会顺利地进行下去。虽然我给了他许多表现机会,但他仍然没能迈过自己心里的这道坎,他被压力摧垮了,在不久之后就递交了辞职信,离开了公司。 搞不定就会被搞定 这是焦虑的主要原因,人们害怕“不确定”的风险,一旦事情离开了自己能力的掌控范围,或者没有足够安全的系数来让他保持镇定,他就容易产生焦虑。比如有人对我说,他在炒股时特别紧张、焦虑,特别害怕操作失误;还有的人主诉,他们在面临难度较大的事情时,容易出现退缩、犹豫和无效的心理斗争: “做还是不做?万一不行怎么办?” 这种心理当然有害,因为他们惧怕失败,不敢承担万一闪失的后果,缺乏担当意识。从股民买进股票的那一刻起,焦虑就伴随着他们;从接下这个难度颇大的活儿的时候,困惑与担忧就缠绕在他们的心头。 有位中国股民说,每当买入了一只新的股票,他就焦虑股价还会不会上涨,犹豫要不要抛出;即使在一个相对高点抛掉股票,他仍然焦虑:“我不知股价是否还会上涨,自己有没有吃亏,每天都在思考自己的决定是否正确。”当股价下跌时,他的焦虑就更明显了:“我不知道会跌到什么程度,何时停止,我要不要斩仓出局呢?” 虽然他为了止跌果断出局——往往这是值得高兴的事儿,毕竟少赔了一些钱,而且股价还在继续下跌。但他并不因为自己的出局而高兴,反而又开始了更强烈的焦虑,因为价格即将低到谷底,就意味着抄底的机会来了,他会产生要不要捡回来的念头。但是,更加“不幸”的情绪还在后面,那就是在他抛出之后,股价却开始上涨,此时他的肠子快悔青了: “早知今日,当初我为什么不多坚持一天呢?” 这样的人天天活在害怕中,时时充满了焦虑,分分闪现着后悔,处处充斥着自责。这样的人生实在是太辛苦了,因为他们根本搞不定问题,也缺乏承担的勇气。这种焦虑的根源,本质上是由于不自信造成的。由于不自信,他们什么都不敢做,即便做了,也左思右想,瞻前顾后,生怕突然遭遇失败的打击。 二选一的难题 “A和B,哪一个更好?” “我不知道该走哪个方向,谁能告诉我正确答案?” “你们的建议都不错,但容我再想想,再想想!” 时间在流逝,他们在选择。没错,选择对于这类人来说,总是一个难题。他们难以做出决定,哪怕潜意识中知道正确的答案,他们也会“再想一想”,直到自己痛苦无比,身边的人也为他抓狂。 失败没那么可怕 晓辉告诉我他过去的经历:“有一段时间我特别担心,工作进展总是不顺利,上个月的公司业绩很糟,跟家人经常吵架,回到家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这些接踵而来的事情都令我感到挫败。” 他一度开始自怨自艾,担心接下来的人生该怎么办。这就是成就焦虑的典型表现,对于“成果”的过分在乎,会造成一条敏感的神经,总在担心做不成功,联想那些失败后的“惨状”:别人的嘲笑,敌人的鄙视,爱人的责备以及自我的否定。 ■ 处理你的“失误”:
第一,你要避免给自己太多的消极暗示,不让相关的语言或想法在内心出现。比如:“我这一年真背运啊!”“我干什么都不行!还不如刚入行的新人!”而要改换成:“最近有一些事情确实让我觉得不顺,这无可否认,但生活总是这样,一个人总有些运气不佳的时候,而其他时间段我还是很可以的,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因此不必在意。”
第二,你必须学会与烦恼相处共存,而不是视其如仇寇。你要允许失误的存在,但不允许它继续蔓延。抱着这种态度,你就不会犯下过分的错误,也就不至于因为一丁点小失误而耿耿于怀了。告诉自己:人生总是喜忧参半的,不可能事事顺心,只要我避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就可以了。
第三,你可以给自己的沮丧和悲观留一小段时间(比如1个小时甚至短暂的一段时间也可以)。这样做的好处是,你能避免焦虑在内心的强力抵制下产生“弹簧效应”,越是毫不妥协地压制它,它就越茁壮成长。这时,你还有必要为自己留一个私人空间,到一个没人打扰的地方静静地待一会儿,让情绪自然释放出来,过段时间就恢复正常了。
你知道黎明前的天色为什么最“黑暗”吗?那是因为很多人坚持不到看到黎明的那一刻,心情就已绝望透顶,所以在此时觉得夜色最黑。中国人讲究“韬光养晦”,在上升期可以努力奋斗,那么到了低谷期,你该怎么办呢?不是抱怨和绝望,而是抓住机会总结经验,反思教训,然后积攒实力。这就是挫败有时候也是一种财富的原因。
■ 为了消除惧怕失误的心理,千万不要给自己制订一些很难达到的目标。必须正确地、理性地认识自己的现状,承认现实,正视能力的不足(至少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达不到完美状态),然后不要再担任一大堆职务,也不要对工作大包大揽,增加太多的压力。
■ 你可以在工作时做好划分:把较大的工作分割成若干小部分;再进行细致的排序,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安排它们的先后进度;最后结合自身能力,去做你力所能及的事。切记不要逞能,也不要轻易地许下承诺。否则,一旦事情做不好,就容易心灰意冷。
■ 要多与人们接触和交往,形成多个人际圈子,在做事时不要独自承担,在生活中也不要总是独来独往——这只会让你的状态更加糟糕。
■ 平时多到外面参加一些活动,和朋友在一起,聚会、聊天,这些都能增加你的心理稳定系数和自信心指数。同时,再尝试去做一些简单的体育锻炼,看看电影、电视或听听音乐等。当然,此类活动不宜过多,否则会让生活主次颠倒,起到调节作用即可。
◎ “未来在哪里?” 产生“未来焦虑”,意味着一个人失去了人生的方向,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的。或者说,他们对于未来无法预测,根源出现在今天,他们正在做“错误”的或者自认为错误的事情。 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你也曾经这样过吗?为什么人们总有这样的感觉呢?答案很简单:大多数人用眼睛看未来,而非眼光! 我在15年前,也曾经历过一次人生的迷途,并且长达6年之久。在这漫长的时间中,我度日如年,几乎每夜都在失眠。我深深地知道,没有任何一种体验比这种看不到明天的焦虑更加痛苦。我也清醒地认识到,只有解决了此“根源”——找到未来,才能把焦虑的魔鬼从心灵的花园驱逐出去,并对它设以最坚固的永久的防线。 39健康网等一系列门户网站曾对中国大学生进行了一次健康调查,结果显示,在中国,近五成大学生经常处于烦躁、郁闷、无聊的情绪当中,10%的大学生表示压力大得喘不过气来,而40%的人认为压力主要来自于就业。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有七成人不自信,特别是对未来感到困惑,他们不清楚怎样抓住机会,而且总是在失去机遇后才顿悟,进而痛苦自责,产生恶性循环。 某高校的大四女生小钟说:“我最近十分烦恼,晚上只要一关灯就睡不着觉。”原来,此前她一心一意准备考研,努力地学习,投入了全部的精力,一直没找工作。两个月前,成绩下来后,结果发现自己没考上。无奈之下,小钟就开始着手找工作。但是现在工作不太好找,她眼看着同学们纷纷寻找到了合适的职业,开始去上班了,焦急万分。于是,晚上只要关上灯,她就觉得没有安全感,紧张得睡不着觉,所以只能开着灯睡觉。 由于就业压力大,现在很多大学生都出现了类似的焦虑。他们整天焦头烂额坐立不安。但事实上,这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时期,每个人都会感到压力,而人们也应该有自己的机制和方法来应对压力。 当你面临失去某种机会的焦虑时,你可以采用一种消极对待的方法:暂时性回避。比如,很多人习惯在无法解决问题时大量饮酒放纵自己,通过把自己灌醉的办法来躲避问题。“我不知道应该怎么办,明天何去何从?”许多刚失业的白领在华尔街附近的夜店烂醉如泥,他们获得了一定时间的“焦虑免疫”,因为酒精麻醉了神经。 还有的人由于对明天重要的演讲感到十分紧张,于是他开始幻想第二天早晨九点钟会发生一场“事故”,这样演讲会就可以取消,以此来减轻他的压力,至少在想象的时间内他感到了些许宽慰。不过,这个方法只能用来做暂时的“心理麻醉”,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认识自己才是王道 对你自己以及对于环境都要有一个正确和清晰的认识,这是对抗未来焦虑最关键的第一步。看不懂现在,你就看不清未来。 “认识”必须是内向的,需要你盯着自己: 我是什么样的人? 我的目标是什么? 我的特点是什么,包括缺点? 目前的环境怎么样? 机会在什么地方?我能否抓住? 对这些进行类似的客观分析之后,当你足够了解自己和环境时,就可能会明白为什么某一件事会对你产生困扰,也更可能容易了解你是否能应对这种压力,或怎么做你才能应对。很多年轻人并不了解自己,不知道自己就业时想要什么,这样就更容易导致从众等盲从行为。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也经常失去客观的认知,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 比如有一些公司白领——我经常在课程上与这些普通的工薪阶层交流。他们在面临压力时,盲目自信,认为个人完全可以处理,其实有时他们急需他人的帮助,正是对于个人能力的不正确认识,导致焦虑的堆积。等问题越来越严重时,他不但解决不了事情,反而会对自己失望,于是由外在和内在共同产生的“双重焦虑”出现了。 有备才能无患 我们应在压力来临前做好准备,制定方案和应急策略,这样就不会在问题面前失去方向,让问题变成一团乱麻。 比如当你还在读大学时,就应该开始制定自己的就业计划。规定时间表,有条不紊地按照设计好的步骤(一个详细的计划)来准备你的未来,是先就业还是先升学。如果第一个计划失败,那么我的后路是什么等等。避免在走出校门时才发现人生没有着落,这会使你因为就业恐慌心理的突然发作而产生焦虑。 让错误的观念见鬼去! 必须从现在起,就立刻行动起来,改变错误的观念。有时候很多压力都是由于自己不合理的信念导致或加剧的。分析你自己的信念,尝试纠正不合理的方面,可以吗?必须面对自己,反省错误,然后才能真正地减轻你内心面临的压力。 在这其中,你会发现,其实有一些导致压力的事件是不可消除的,总有一些焦虑会无可避免地产生。但我们对待它的态度却是可以发生改变的,我们能通过一些观念的调整,来提升内在的忍耐力、修复力以及获得更宽的视野、更深刻的思考方式。这样,你就可以使焦虑的威胁性变得更小,从而减轻它对于你生活的压力。 你的目标正确吗? 在必要时,改变已经制定的目标。因为有时你会发现,自己过去的看法是错误的,或许努力了六年,走的是一条错误的道路。那么,这时你就该重新选择目标了。 尤其当你面对一个几乎不能改变的客观事实时,错误的结果摆在面前,你就不能否认或改变这个事实,但却可以据此改变你自己的目标,向正确的方向努力。就像一个只适合主持的、演唱天赋却非常有限的人选择去做一名歌手,显然他的结果一定是不乐观的,这种选择就非常不恰当。 革命的本钱 我认识一位华盛顿大学的物理学教授,他从14岁起就坚持每天跑步,无论天气如何恶劣,这一习惯都没有中断过。他说:“锻炼身体不但可以让我保持身材,减少生病,而且能从中学习一些基本的调节心理的方法,在生理上保持很好的状态,也有利于缓解各种压力症状。” 适当的放松 一个旅行中的人从来不会对未来感到焦虑。我建议人们多去旅游——至少每月拿出一次。它可以是近途的,只需几十公里,如果有条件,当然可以是远途的、超过几百公里的旅行。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的心灵冥想,脱离现实环境进行的心灵思考,这种手段可以深层次调节心情,让你对人生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 “无人认可我!” 迫切需要认同感的人,他们的内心会偶尔涌现出强烈的忧虑。“不管怎么做都无法获得认同”、“无论做什么都没有观众,我的价值在哪里?”等等问题让他们心焦如焚。 梅梅有很长的一段时间陷入了“认可危机”。她最苦闷的是自己不管做什么,男朋友都“看不见”。她是一个需要赞美的女孩,有时来一点批评,也比对她视若不见好。 她说:“我看他工作太累,给他做了一碗爱心面,用红萝卜刻了‘520(我爱你)’放在最上面。我希望他能看见,但他坐下就吃掉了,边吃边问我放没放盐。我顿时非常失落。” 这就是认可焦虑,背后体现出来的不止是价值或与期待有关的需求。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得到更多的认可,这是动物的本能。但关键问题是,不同的人他们处理认可危机的方式不一样,由此导致了有的人对此很着急,有的人可能满不在乎。 要命的不自信 我们从小就接触到自信教育,爸妈会夸我们——保护自信,老师会奖励我们——培养自信,这都是自信教育的一部分。它对人来说是非常好的品质,在成功学领域中,人们也常提及“自信”的巨大影响。 这当然是有道理的,不够自信的人会比普通人更期望得到认可,他们在寻求信心的道路上表现得更加极端,往往十分急迫且易于采取“冒进”行为。你只有不断地肯定他,他才感觉自己是安全的,是平静和满足的;若对他稍有批评,他就会觉得自己“非常糟糕”。 不可忽视的一点是,“信心不足”并不只是在心理环境中随机发生,它还具有传染性——有时会从上一代传给下一代。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自杀就具有家庭遗传的特点。在一份案例中我们也看到,加州有一位男士,在其家庭成员自杀2周年的祭告仪式上,他参加完仪式后,回到房间内开枪自杀。 虽然这让人感到恐惧,但它的发生一点都不奇怪。如果你遗传了自信不足的缺点,当你遇到某些摧毁和打击你信心的状况时,你也可能选择某种极端的方式。当然它未必是自杀——我们严重地否决你的这种意念,也希望你明白它对于我们人生和你的亲友会产生多大的创伤。但你最经常选择的方式一定有把自己关在房间、很想大喊大叫和生闷气等,这就是“认可焦虑”的表现形式。 当一个人自信不足时,他不但会影响他的家庭成员,对与他接触的其他人同样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对那些希望从他这里得到指导和鼓舞的人(当他是教师或者某座教堂的牧师时)。如果他是不自信的,后果将难以预测。人们从他这里无法获得对自身价值充分的认可时,消极情绪就会迅速弥漫,成为一种集体氛围。 比如说一个自卑的领导者,会把他的情绪覆盖到他的公司和部门,可能导致他下属的几十名部下郁郁寡欢,对工作提不起兴趣,对战胜竞争对手缺乏自信,对促进公司的发展也没有信心。领导者也许会归咎于这些“无能的下属”,但实际上正是他的消极心态引发了部门员工的群体自卑与焦虑。 在不焦虑课程中,我曾经遇到过数百个缺乏自信的人,我们劝告这些人要积极地面对各种人生境遇。同时我们也发现,他们都因深受家庭、学校或消极信仰的影响,成为了自信不足的牺牲品,并且一步步走进焦虑的情绪陷阱。 “为什么我要通过另一个人的认可才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你需要强硬地质问并迅速回答自己这个问题,然后你才能针对性地发现自己是否具有自卑因素引起的“焦虑”。而且,当我们不自信和找不到认同感时,具体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不一定就是人们通常看到的那些一般形式。 别再逃啦! 这些表现形式均是人们企图逃避生活的手段,是他潜意识中允许自己暂时逃避现实的借口。人们对这些“手段”和“说辞”的痴迷程度,与他们的自卑感和畏惧感(害怕证明自己)的强烈程度成正比。 也就是说,人们有时会制造一些假象,并沉溺其中,来掩盖自己不想为人所知的自卑心。 放纵与自我麻醉 总的来说,出现认可焦虑时,他会特别需要别人的注意和认可,一旦达不到目标,就容易放纵自己。这是因为自信遭到了打击,从而做出的自我麻醉行为。 ■ 他总是责怪别人或者向他们不停地抱怨。 他在潜意识中认为,让他来承担一件坏事情的后果是不可接受的,因为这意味着对他能力的否定——他绝不能接受有人否定他的能力。因此,他往往拒绝承认自己应该为发生的一些事情负责——而且他心里明白这确实与他有关。但他往往会选择推卸责任,因为相比较去承认并且去负责而言,这还是比较容易的。 他总这样说:“问题在他,不在于我。”或者:“有些人必须要改变,但不是我!”他习惯性地抱怨和责怪其他人,认为自己是正确的、无愧的。这种行为表现的根源就是他感到自己不如别人,因此,他必须通过贬低那些人来抬升他自己,从这种行为中找到一种内在的“认可感”,虽然他时刻都能感觉到这种“认可感”的不真实。 ■ 他没什么好朋友,也很难交到朋友。 出于自卑的情绪——这种情绪在他的潜意识深处根深蒂固,他当然不会喜欢自己,所以他宁愿选择独处,待在一个房间或一栋独立的房子。他不喜欢有人打扰他,对于和别人打交道的事情也不感兴趣。 当他听到敲门声时,就会觉得很烦,宁愿一天都无人联系他,电话铃声也总让他焦虑。另外,一旦迫于无奈进入人际交际,他们往往会以自己的强势、尖酸或苛刻的行事方式在大众面前显得“耀眼”起来;他们会显得高傲无礼,利用每一个细节来证明自己的强势。当然我们也知道,这两种表现对于他的生活都是一种灾难,没有任何的好处。 ■ 他急迫地向周围的人证明自己,因为他太渴望得到认同。 就算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他也要通过它来大做文章,证明自己的成就。他做事情的出发点,不是将事情做对,而是要通过这件事获得别人的认可和赞同。总而言之,他要让人们看到他“很好”,对于是不是真的很出色,他并不在乎。 ■ 他非常不喜欢现在的生活状态,并且已到了无法忍受的境地,因此他试图通过替代性的方式来满足内在的需要。 他如果感觉自己受到了生活的忽略和伤害——认为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他就可能寻找替代品,比如酒精或毒品。通过这些工具,他从中得到暂时的满足感。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暂时地掩盖了自己的痛苦和自卑。而且还会有其他放纵的行为,比如纵欲、奢侈消费,以此来掩盖内心强烈的“自我否定”感,使自己暂时地逃避了现实。 ■ 他会认为自己完全不如别人:“就算一个很愚蠢的家伙也比我优秀。” 这种感觉是如此强烈,为了抵制它,他会经常性地炫耀自己或者自吹自擂:“你知道吗,我很厉害的……”“你不知道我做成了一件多么棒的事情……”他会在某些领域刻意地塑造自己的地位和名声,吹嘘和包装自己。他会向人们炫耀自己的物质财富:“我很有钱,我有一辆蓝色的豪华跑车,价值二百多万。”但人们不会看到他把车开出来让人一观,永远都在听他说——只是说说而已。 当然,他绝不会让任何人发现他的真实感受。他有这样的决心来为自己打造一副完美的伪装——让人们看不到他的自卑感,同时他也失去了真实的自我。 你真的很差吗? 有一位北京的年轻人,他现在17岁了,正好高中毕业,正准备去读大学。这应该是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但他的心理状况却极差,看起来就像老年人。他对自己完全不认可,觉得自己什么也不是,什么也不会,厌倦身边的一切,包括他自己。 在我的问询下,发现在他的生活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现象是“妈妈的唠叨”。每当妈妈对他说“你还不够努力”时,他对生活就更加厌倦了。总之,他的人生态度很消极,铁定地认为自己是一个“一无是处”的家伙,就算读完大学,他又能做些什么呢? “怎么办?我将来可能是一个废物。”他存在着极端的自卑感,对自己丝毫没有认可,就像在镜子中看到了一张不值钱的人形。“你真讨厌!”“你为什么长成这样?”“你的脸形太逊了,我怎么出去见人?”“就你这样,会有女孩子喜欢你吗?”这是他照镜子时经常出现的心声。 只要正确认识自己,能全面地看待他人和自己,就会知道自己没那么差。可这名男孩在这方面是完全失败的,他被打击得毫无信心。任何道理都是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就难了。我们在年轻时每天都在背诵这些道理,可是真正做到的又有多少人呢?所以,重要的还是寻找适意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中,你感觉很不舒服,即便不是最好的状态,你也不会在意他人的看法。 对我们的生活而言,他人的看法或想法往往存在片面性,引起你不必要的自卑感。即便很强大的人,如果人们总是对他有否定的评价,他也会偶尔产生自我怀疑。要解决这一问题,一个人就要正确地认识自己,从现在开始,为自己树立牢固的自信心。每个人的性格都有所不同,甚至差异很大,你要确信自己与他们不同——但人们并没有充分地了解你的优势。 “我有一些不足让他们看到了,但这没什么,因为我是一个善于扬长避短的人,早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优势,我有他们并不具备的能力,只是他们还没有发觉。” 这样想,你就摆脱了认可焦虑,走上了一条正确的人生之路。人总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我们还需要不断地更新和完善对于自己的认识:“我很好、很棒,就算此时没有认可,这又有什么呢?我会一直努力,直到让所有人看到我的光芒,直到我能令自己感到满意。”抱着这样的想法,你才能变得更好、更完美。 我们要想正确地认识自己,就要用全面和发展的眼光看待自身,也特别需要充满自信地完成人生的目标,经营好自己的事业,这样你就能成为真正的强者了。 重要的是,我们要树立持久的自信心,虽然不至于认为自己干什么事情都能行,但至少要确立一种认识:“只要我努力,就能达到目标。”对,你只有认识到努力的重要性,而不是去迷信天资或上帝,才可以摆脱自我认可的危机,从此不再焦虑。 对此,我们要学会在心灵层面确认自己能行,然后对自己进行暗示: “只要我有了心理准备,我就不会为一点困难而退缩!” “请相信,我已充满信心,可以完成任务!” “我很棒,只不过能力还没释放,我马上要做到了,这有什么难的呢?一点也不难!” 世界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每个人都在随着时代的步伐前进,我们的目标也在时时发生变化,能力也在不断地动态提升。认识到这一点,然后去克服自卑的心理,展示你的优势,去主宰幸福,而不是仰望别人的判断,你就可以克服任何困难,而且任何事情都难不倒你;你的学业或者事业就会成功,你就能找到最为舒适的状态。 ■ 当有人在说你的缺点时,你必须在心里对自己说:“不对,理由是……” ■ 如果有可能的话,尽量与别人的距离靠近一些,而不是躲得很远,靠近会增强自信。 ■ 让自己习惯于正视别人,在你们交流甚至争吵时。 ■ 昂头挺胸地走路,并且保持较快的速度,不要总是低着头和弓着腰。 ■ 多在众人面前发言,自信地表达你的观点,不要考虑对方的倾向。 ■ 三三法:尝试每天为自己找到三个优点、三件做对的事、三次正确的判断。 ■ 让赞美、肯定自己成为一种习惯,但也要注意不要走向另一个极端。 ■ 体验一下自己成功的快乐,哪怕只是很小的成功。 ◎ 告别洗脑 人们常说:“太聪明的人活得不幸福。”这句话没有道理吗?显然,它至少适用于本节我们要讲到的内容——它来源于人们对于被洗脑的焦虑。 洗脑焦虑症 火遍全世界的苹果为什么能够如此强势?很多人会说是为了给苹果的品牌树立威信。没错,人类带有欺软怕硬的天性,对待弱者的时候会很专横,而一旦面对比自己强硬的人就会变得服帖乖巧。苹果强硬、骄傲的冷酷面孔,反倒正好抓住了人们的这种本性。 人们会觉得:“苹果公司为什么能够那么牛?因为它就是很厉害!” 洗脑开始了,焦虑的种子也在这时埋下。而苹果公司的高姿态也恰到好处地传达出这样一种讯息:“我们就是真理,就是特立独行,你看不惯又怎样,那只能证明你跟不上高科技,你很老土。”当人们从这样的角度认识,他们就会自觉地闭嘴,进而怀疑自己的时尚度:如果我没有尝试过苹果产品,我是不是太落伍了?别人都在谈论苹果,我却一无所知,他们会不会把我当成外星生物? 看!洗脑之后的产物很快就在人们的意识中成形,然后很多人在不理智的状况下为自己的焦虑和冲动埋单。 苹果的营销方式可谓是太高明了,它通过给人们进行洗脑,把自己搬上最顶尖和权威的舞台,让人们对它创造出的概念深信不疑甚至萌发无与伦比的崇拜,说到底,其实是为了自己的野心。苹果有自己独立的ios系统,与微软的系统完全不兼容,它借助苹果这个产品传达出来,从而形成封闭式垄断。微软公司的产品曾经也被业内人士指责是对浏览器的垄断,然而和苹果相比,只能说是小巫见大巫了。再说回苹果“蔑视一切”的底气缘由——消费者焦虑的心理。抓住了这一点,它就可以藐视业界一切被奉为蓝本的标准、规范,推翻人们的习惯,建立一套自己的规则体系,其实绕到最后还是为了形成垄断之势。 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洗脑本身会造成受众的“精神焦虑”。 “别人都说这个东西好,别人都有而我没有,别人都参与进去而我还在犹豫,我一定会被当成旧时代的呆子。”很大一部分人在全然不知的情况下被洗脑,后来才发现自己上了当,而他们一旦醒悟,就会产生“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反应,似乎一切宣传过当的东西都是骗局。 前段时间香港的“反国民教育”群体是非常典型的例证。他们拒绝任何有宣传倾向的信息,哪怕这种信息是正面的、积极的以及必要的。这就是洗脑焦虑症的一种表现。 有一部分人是不会轻易被洗脑的,越是别人深信不疑的东西,他们越发会保持高度警惕和怀疑。这种人是那些通常看上去有些神经的家伙,他们很挑剔,当别人一窝蜂地追捧某项事物的时候,你可以转身看看他们的表现: “真像传说中的那么好吗?那些人太不理智了。” “越是被吹得天花乱坠的东西越有问题。” 我和安利公司的一个培训老师总结说,带有这种性格的人是很难被快速洗脑的,传销组织碰上他们也会很头疼。他们就像异教徒,永远以自我为中心,思维刁钻,行为极端,而且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人是无法被催眠的。 对于那些对自己的道德观念要求异常严格的“神经质者”,想要让他们干出非法的勾当很不容易,强烈的道德观会加重他们内心的冲突,如何取舍衡量是一个煎熬而漫长的过程。 漂亮的陷阱 有些人急于成功,想要用一种既稳固又快速的方式让自己成为成功人士、商业巨子、亿万富翁,即使这条路还没有找到,但是他们相信,这世界上一定存在着这样的捷径。对他们来说,这条道路就是奇迹或者梦想。你的“破坏性”开导和教育是不具有任何意义的,因为他们的潜意识坚定不移地相信这个梦想切实存在。潜意识最擅长的就是撒谎,在你选择相信这个事实时,骗局就上演了,你的深信不疑会促使你集中一切力量说服自己的大脑,大脑能做的就是执行这个命令:让你受骗。 对于心存梦想的人,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残酷的现实:我们的梦想并非都是超值大礼包,有时候,它不过是一个包装漂亮的陷阱。 这就说明了一个道理:梦想并不一定是伟大的。因为很多人都有,但是太多人的状态还停留在“骑驴找马”的阶段。他们对生活充满了抱怨:不满意工作,不喜欢同事,对自己从事的职业心怀一种恶毒的厌恶。不必询问为什么,其实就是因为这个工作没有带给他们内心期望的回报。等他们抱怨略少的时候,这些人又不甘寂寞、心怀梦想,他们总是告诉自己“看着吧!我早晚都会从事一份自己梦想中的职业!”可这些人中的幸运者少之又少,大多数人或碌碌无为,或一事无成,他们成了自己从未料想到的平庸之辈。 不是命运不公,而是太过“超现实”。他们为自己设定的梦想,从一开始就不过是个陷阱,他们被伪装得很漂亮的外包装欺骗,自认为拥有梦想,而不切实考虑并付出行动就能够实现梦想,到最后才发现自己一直带着一颗焦虑又骄傲的心,走进了迷宫,走到了死胡同,如此浪费了最宝贵的光阴。 当然了,这种情况不是绝对的,任何事情都有例外。生活中也有很多人制定的梦想看上去毫无成功率,但是他们几经辛苦,最终创造出了奇迹。但是这只能被当作个案,如果你把他们放在整体的评估数据中,这组数据不会发生任何改变。这就像你把一滴香油倒进了大海,连油花都不会看见。 心想就一定事成吗? 梦想很丰满,现实却往往很骨感。如果你太过于相信“心想事成”,到最后受伤害的还是自己。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对梦想寄予的希望过于美好,反倒会被生活反咬一口。 现在有很多励志畅销书都在宣扬这样一种理论——“心想即事成”。这在很大程度上确实鼓励了一部分人的信心,但我们也不得不指出,潜意识的力量固然很强大,可是它能够成功发生作用有一个必需的前提:一个基于对现实情况详细的分析和可实践的步骤。如果你只有一腔热血,再强烈的渴望也只能是皇帝的新衣。 举个例子,你的梦想是成为一个商业巨子,那好,你想成为什么样的商业巨子?哪个领域的?哪个行业的?你有计划书吗?第一步要怎么走?如果遇到困境怎么办?很多人在这时候会把头缩回去,赌气地想:“我什么都没有想过,我就是相信我一定会成功。”一段时间过后,他就会发现他确实被自己骗了。 也有一些人,他们一直在为梦想积累能力,可是在这个过程中却忽略了对心灵的拷问。他们的潜意识并没有完全集中在“以能力说话、脚踏实地”上,反而总是存有不实之想,比如,我有天分,肯定会有奇迹产生,会有贵人帮助我。 其实,人的能力最主要的是靠积累和学习。成功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只要你足够努力,早晚会实现一种质变式的跨越。你可以从一个普通的工薪族逐渐升职到管理层,然后积累了众多的人脉,足够的资金,最终自己创业当了老板。但也有另外一种情况,你也在积累目前所从事行业的很多经验,但是你梦想的却是另外一个职业,这时候,你的梦想就像第三者,它会让你在现在的工作中心不在焉。那么很明显,你的那些“积累”与梦想不挂钩,这就是在白白浪费时间。 有一天我在地铁站遇到了许久未见的朋友,他备感懊恼地说:“我的工作简直太乏味了,真不知那些人都是如何在强迫自己快乐。我觉得我的天分不应该被埋没在朝九晚五的工作中,我大概更适合去赚快钱,这样一来,就不会那么辛苦地经年累月啦!” 他越说越兴奋,好像自己已经在赚快钱的路上如鱼得水。后来呢?后来,他为了这个梦想开始“发烧”。他越来越发现自己现在的工作就像干树皮一样枯燥无味,他变得麻木、敷衍了事,而一天中最让他兴奋的大部分时间就是沉浸在思考赚快钱这件事情中。他的业绩就像暴跌的股票一样,最终因成了“垃圾股”而被老板扫地出门。 这件事情本该引起反思,但他却对自己说:“反正这份破工作也不是我的梦想。”奋起直追的机会被他丢进垃圾桶,他在潜意识中疯狂地构想:我有一份很合胃口的计划,我充满热情地去实行,在万千竞争中,我闯过了独木桥,成为了唯一的幸运儿。但当现实打碎梦想的时候,他发现自己死得很惨。 说白了,做自己梦想的职业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就是一件锁在密闭橱窗里昂贵的华服,人人都梦想穿上它成为闪亮的耀眼者,然而大多数人只能望洋兴叹。被价格标签吓住的人们要么灰溜溜地回到现实奋斗,要么等着天降馅饼中个头奖,这个过程是一场残酷的竞争游戏,实力差的人不用等到最后,还未开始就已经被淘汰。 过滤“不现实”信息 梦想之所以美好,就是因为其中有很多“不现实”的信息,人是一种感性动物,有着丰富的感情,心灵被潜意识操纵的时候,就容易上当受骗。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作心灵控制术,我们很多人都听说过这个理论。在洗脑术和心理治疗领域,它是一个十分普及的概念。它是怎么发生作用的呢?原理就是潜意识理论,我们的意识层面分为意识和潜意识,它们分工不同,但都具备控制和处理大脑信息的作用。 潜意识:负责处理感性信息,属于人体思维的本能部分,对信号通常不加以识别就进行转发,对身体下达命令,它绝对服从于我们的欲望和本能。 意识:负责处理大脑中的逻辑信息,它处于信息源与感性之间,承担着一个中介的作用。它会对信息进行主动的过滤,只有符合意识规定的信息才能进入潜意识,因此它是信息进入的大门,起着十分关键的过滤作用。 由于每个人的意识处理能力不同,有高有低,有强有弱,这与他们在生活中的经验累积有着密切的关系。经验丰富的人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就强,他们可以最大限度地过滤那些不良信息,防止它们对自己进行洗脑,从而产生理想焦虑症;而经验较少的人在这方面的能力就相对较弱。 打个比方说,很多青春言情剧包含着大量的不现实信息,会使人们对现实生活产生困惑、对不切实际的理想世界疯狂痴迷,从而产生厌世症。但成人可以轻而易举地过滤掉这些信息,年轻学生就很难做到这一点。因此我们会发现,那些少男少女因为这些电视剧变得“更加单纯”了,死心塌地地追求这种生活,一旦无法实现,就会忧郁和焦虑。但在这些信息面前,成人却相对比较冷静,不会受到它们的影响。 因此,要想过滤掉各种不良的信息——避免它们操控自己的意识,你就必须加强自己的经验积累。提高自己的承受和分辨能力,让精神强大起来,对你来说,那些不怎么正确的信息或者你不需要的情绪就很难成功地操控你了。 心态,还是心态 面对困境,能够走出来的人依赖于什么?最重要的是良好的心态,这会让他生发出很多正能量,帮助自己更加坚定地走向成功。一个人对梦想的坚持、对价值观的认同、对痛苦的处理以及面对任何事情都拥有的信心,都是心态的表现形式,也是为实现梦想所产生能量和动力的地方。 美国曾经发生过一场关于梦想的官司。有一个叫作赛尼的中年人,他在法庭上要求赎回自己年轻时候的梦想。 我们来看一下这场官司的来源: 40年前,当赛尼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他有两个梦想。一节课上,玛丽老师让他们每个人都说出自己的梦想,然而,有一个叫杰米的男孩发现自己竟然没有梦想,尽管挠破了头皮,他还是想不出。玛丽老师这时候提出建议,让杰米向有两个梦想的赛尼购买一个,杰米为这个梦想付给了赛尼3美分。而这个梦想,就是去埃及旅行一次。 赛尼是一个爱旅行的人,在这40年里,他去过世界上很多美丽的地方,可就是没有去过埃及。然而他是一个基督徒,他的信仰要求他必须做一个讲诚信的人,他为了遵守当年的承诺,一直没有去埃及。现在,他为了能和妻子去看金字塔,决定赎回自己当年卖掉的那个梦想。 那么当年3美分的梦想,现在还只值3美分吗?美国联邦法院的判决是,那个梦想现在已经价值3000万美元。 一个3美分的梦想竟然在40年间变成了3000万美元?每个人都惊呆了,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杰米说,自己小时候家里很穷,所以他都不敢拥有自己的梦想。自从他用3美分从赛尼那里购买了这个梦想后,他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不再淘气,也不再浪费时间,他为了实现那个梦想开始努力学习,后来,他考上了华盛顿大学。为了能够有钱去埃及旅行,他开始学习积累财富。而现在,他已经成为了一个在芝加哥拥有6家超市的富翁,这些超市的总价值超过2500万美元。还有他的妻子是一个对埃及文明着迷的人,他们能够在图书馆埃及的书架前相遇,也是得益于这个梦想。 最后,杰米讲到了他的儿子。他目前正就读于斯坦福大学,他能够获得好的成绩,同样跟这个梦想有关。因为从很小的时候,杰米就告诉儿子,他有一个梦想,就是去埃及,如果儿子能够获得好成绩的话,他就会带儿子一起去。 这是一个多么精彩的故事! 一个3美分的梦想,改变了整个人生和家庭的命运。心态的能量一旦爆发出来,就会产生巨大的价值,不但能使你坚定自己的信念,它所散发的正能量也往往能够影响你周边的人,甚至能够改变一个团队的命运。所以,如果你是一个团队中的领导者,请给团队成员一个梦想,这是你们前进和发展的动力,只要团队成员相信这个梦想可以在你们的一起努力下达成而不只是洗脑的骗局,那么你们就一定会成功。
本文摘自《你为什么总焦虑?》
作者通过7年的深度调查,从15万份真实的案例中列举了一系列焦虑的基本类型以及表现症状,并从多角度分析了引发焦虑的原因。他用有趣的案例,简洁精准的语言,向你揭示了引发我们愈加焦虑的核心因素,总结了一系列方法,力求使我们减轻焦虑,乃至避免焦虑。剖析的这些原因以及调节方式正是如今人们所急需的。
焦虑是由紧张、焦虑、忧虑、担心和恐惧等感受交织而成的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它可能在人遭受挫折时出现,也可能没有明显的诱因而发生,即在缺乏客观根据的情况下出现某些情绪紊乱。
其实,每个人都会出现或多或少的焦虑症状,它可能是关于你的家庭、你的事业、你的生活等等,正常的焦虑情绪能够帮助我们面对突发的事情,但是长期的焦虑情绪却会影响我们的心理健康,那么建议你用这本书来调整你的焦虑情绪!也希望这一本书可以让你从此告别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