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治之症? 在现代化和社会转型的进程中,焦虑开始弥漫于人们的生活之中。对中国人而言,没有哪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迫切需要面对焦虑——它作为现代化的风险后果之一,已经成为中国社会无法回避的困扰。 精英们把这个社会失败的原因指向政府,而我们则指向群体性的心理诱因。中国社会面临几千年来最大的转型,作为现代化的必然产物,强大的群体性焦虑由此产生。它遍布所有的阶层,包含所有人,无论你是富豪、中产还是身无分文的穷光蛋,它都与你如影随形。 它就像不治之症?没错,但我们有必要在绝望之前重新认识它——焦虑是什么?我们会首先解剖它的结构,发现它的本质,就像医生研究病毒一样。但重要的是接下来的部分:我们应该怎么办? 米兰•昆德拉说:“永远不要认为我们可以逃避,我们的每一步都决定着最后的结局,我们的脚步正在走向我们自己选择的终点。”没错,这就是我推荐的态度,千万不要逃避,比如因为害怕焦虑而拒绝阅读本书。只有清醒地走出每一步,勇敢地正视内心,把一切心灵之疾和情绪之病暴晒于阳光之下,我们才能改变今天并决定明天的生活。 ■ 案例一 卢某:33岁,有自己的公司,工作忙,生活缺乏规律,经常在凌晨一两点钟睡觉。 他是一位事业有成的男士,年轻、前途远大。在采访中,他自信地将自己定位为“中产偏上”的阶层,即将迈入富人俱乐部。 卢某说:“有一次,我在酒桌上与客人高谈阔论,气氛非常好,突然感觉心跳得厉害,胸口好像有什么东西压着,总之我喘不上气来,几乎要窒息了。我非常恐惧,脸色发黄,全身大汗淋漓,没有一丁点儿力气。朋友立即把我送到了医院,进了急救室以后,奇怪的是,医生还未来得及处理,这些症状就从我的身上消失了,检查也没发现异常,回家后也没什么不舒服的,我的工作、生活照常进行。” 如果只此一次,那真是幸运之事。但只过了3个月,卢某又出现了相同的症状,此后,发作开始变得频繁,每次都让他非常恐惧,害怕自己会被憋死。而且每次发作的时间都不固定,有时是在早晨,有时在晚上,有时则在中午比较疲劳时。但每一次发作,都如同第一次那样,症状不需处理就消失了,简直是一种“鬼魅”般的经历。 卢某甚至为自己准备了“倍他乐克”用以缓解心悸症状,以备不测。他也去了很多医院,做过全面的检查,都没有发现异常。但是问题始终定期发生,就好像身染某种驱逐不去的魔咒——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一位医生可以帮助他脱离这种恐惧。 所以,他十分苦恼,不知道自己到底怎么了,也不知道自己会在何时“发病”,找不到治疗的药物,也不清楚它会把自己怎么样。“也许有一天我就死在这上面了。”因此,他每天焦虑不安,担惊受怕,直到被确认患上了焦虑症。 ■ 案例二 周某:27岁,某公司部门经理,平时喜欢锻炼,身体强壮。 在与客人进餐时,周某突然无任何征兆地出现胸闷、心慌和觉得心快要跳出来的感觉。“好像屋内的氧气没有了,呼吸极度困难,似乎马上就要失去理智,而且面临可怕的死亡,我手脚发抖,同时头也晕得厉害。”周某这样形容当时的场景,这是他从未体验过的痛苦感受。 客户吓坏了,以为他得了某种会马上危及生命的病症,急呼“120”,将周某送往餐馆附近的医院进行“抢救”。但被扶上急救车后,周某所有的症状却奇迹般地消失并恢复了常态。他的表情舒缓下来,对医生说:“不好意思,我没事了。” 在不到10分钟的时间内,周某从地狱门口重新回到了人间。尽管一切症状都没有了,医生仍然带他到医院做了全面检查,证实无异常后才让他离开。 在此后的半年内,类似症状重复发生。周某在工作、休息或购物时,没有任何先兆就会发生与第一次“发病”时一样的症状:突然产生,持续十几分钟,又突然消失。周某每次都会跑到医院做全面的检查,但仍然没有发现任何问题。 因为平时的生活和工作都没问题,他很害怕因找不到发作的缘由,有一天自己就这么“过去了”。于是他找到了一位心理医生进行咨询,这时才得知自己身陷惊恐障碍——属于焦虑症的一种。 他叹息说:“我为什么总有那么多的担心?”的确,当周某回顾生活时,才发现自己是一个“惊恐过度”的人,身体虽然健康,却有着各种杞人忧天似的忧虑,这导致了今天的现状——潜意识中的焦虑因素逐渐增加,在他的身体表面显现出来,让他不堪重负。 ■ 案例三 蔡小姐:23岁,某广告公司职员,正准备结婚。 蔡小姐的工作强度并不大,她自认为是一位生活悠闲的小资女。但最近几个月来,她却不明原因地开始担心即将新婚的丈夫在上下班的途中出现问题,比如被人抢劫、出车祸等,而且担心身体健康的父母会突然死亡。 “我整日忧心忡忡、紧张、焦虑、坐立不安、心慌、口干,所以要喝很多水,上洗手间也很勤,晚上难以入睡,很易惊醒。” 这半年以来,除了上面的表现外,蔡小姐还出现过例假来迟以及肌肉疼痛等症状。为了找到引起目前所患疾病的原因,她跑了多家医院,到过内科、妇科、中医科、神经科还有许多“疑难杂症”的专科进行就诊,做过一系列全面的身体检查,但都没发现有什么异样。 医生笑着说:“你没病。”蔡小姐只好求助心理医生,这才得知自己患的是广泛性焦虑症。最后她遇到了我们的调查人员,详细讲述了自己的情形以及她生活的苦恼。 这三个案例只是我从无数调查事实中抽取出来的代表,他们代表了不同的阶层和身份,这不但表明焦虑是一种在社会成员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不管你是富豪、中产阶层还是普通的工薪族,它都如影随形,具备广泛的存在基础。而且,它几乎和“癌症”一样,一旦发作,就很难一次性治愈。所以,焦虑又被称为现代人在精神层面的“不治之症”。 我们都在焦虑,这无可置疑,区别只是轻重以及侧重点的不同。焦虑最容易引发心理失衡和短期的负面情绪,这会直接影响我们的生活状态;同时它还是一种群体心理状态,集体焦虑会形成一种社会张力,最终会造成群体性的“社会冲突”。 但这真的是不治之症吗?不,它只是我们对生活和对心灵“管理不当”的产物。 最近三十年以来,中国社会在进行着急速的变革和转型,身处其中的每位成员都不可避免地要调整自己的生存节奏,乃至于我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都要发生巨大的改变。更重要的是,这意味着社会整体利益结构翻天覆地的变化,大量的群体与个人的社会位置、经济位置正在重新洗牌。 在这种空前的巨变中,我们也面临着空前的“社会风险”。中国人进入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时代,伴随着这个时代的不确定性因素也在不断增加,这就使得人们对自己的人生产生了一种不确定感:前景不清晰,生活不踏实。以此为圆心向外辐射,产生连锁反应。 这种对于现实的不安和未来不可预期,是形成焦虑的根源。比如“中等收入焦虑”:那些具备了中等以上收入的人,本来应该过着富裕安闲的生活,但现实中各种各样的压力,让他们不得不在房产、教育和医疗领域投入更多的精力,从而集体陷入了群体性焦虑。 于是许多人渴望去美国,他们希望拥有一种新的安逸的生活,不必承受这种过渡社会的阵痛。但来到美国之后,他们也对这里感到失望,因为想象中的理想生活在这里也无法真正实现,反而这种失望令他们感到更加沮丧,这种巨大的落差形成了无比灼痛的焦虑: “这个世界上,我该相信或者追求什么呢?” 我见过许多这样的中国青年,他们在国内成绩优异,拼命挤出国门杀到海外,可是最后都很郁闷。现实和他们想象的并不一样,甚至有的人感慨:“我还不如回去,至少那里有我熟悉的环境。” 看起来,不论你是普遍公民,还是有能力改变世界的成功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期望与担忧,这些体内的情绪破坏分子就是毁坏我们精神的病原体,它们深藏于身体的每一个角落,并通过一种感应机制与我们的生活发生关系,并且任何一件小事都可能引发它的“爆炸”。
所以,我们必须充分地认识到它,当你越是处于无法摆脱的现实困境中时,你越要以冷静的心态面对焦虑的存在,而不是采取逃避和纵容的态度,否则你一定会在失去现在的同时,也失去自己的未来。 ◎ 焦虑无处不在 我们每天都能体验到强烈的社会性的焦虑,它来源于每个人,就像从无数的“灯泡”放射出来的光,形成了一个炽热的“光场”,时刻拷打着你。焦虑是如此强大和普遍,它升高社会的温度,让身处其中的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它的危险。 “这个社会怎么了?”于是人们总在这样问。我敢打赌,这是最近几年来在中国社会出现频率最高的一句话。 一名北大学生给我写来邮件,讲诉了他的感受。他说: “我今年21岁,面对就业我的压力很大。我一想到还有几个月就要走出校门,就要去为自己争得一份工作,我整个人就变得十分紧张,心跳加快,仿佛全身都在颤抖,然后感到十分恐慌。找工作时,我的脑子一片空白,不知道该怎么办,就算在上学期间找一份假期实习的工作,也经常通不过面试。” 这名学生的疑惑是“我怎么了?”,与之对应的则是人们对于竞争加剧的恐惧。从学术角度讲,这种集体性的焦虑会在某些特殊的社会类型或时代阶段出现——比如正处于赶超阶段的中国社会。它造成了一种广泛的心神不安和精神不定,不同阶层皆有之,即便超级富豪也是如此。焦虑弥漫于社会的不同阶层,不会轻易消退,也不容易通过心理的调适而得到化解,每个人都面临不同的与之对应的困惑和不安。 同时,人们所焦虑的对象也有不同。富人担心自己的财富安全:“我该怎样保护私人财产不受侵犯?”移民是他们采取的解决方法之一,但心理焦虑无法通过移民解决;穷人则忧虑生计,为生存的艰难而叹息:“找一份合适的工作真是太难了!”然而在焦虑的性质和内容上,各个社会阶层又存在着一些共性:大多出于物质的原因,也往往突出地表现于物质生活。比如,富人和穷人都为家庭物质生活的现状、未来而备感焦虑。 北京女孩佳薇告诉我她的体验:“不知道从何时起,我开始做噩梦,梦里有许多蛇追赶我,它们杂乱无序,吐出细长舌头,而我面前是狭窄的灌木丛小路。” 杂乱无序的蛇代表了她面临的现实,许多解决不了的事情压迫她的神经。前路不多,找不到方法,她心神不宁,产生的“绝望”意识以梦相托,告诉她“你应有所改变,否则问题将更严重”。 “怪人从一团黑云中走出,径自向我走来。” 这意味着什么呢?也许是某种潜意识中的“危险”,或是现实麻烦的梦境映像。总之,佳薇的焦虑越来越严重,后来患上神经衰弱,每日服药才能入睡。她半年内失去了三份工作,目前暂歇在家,短期内似乎没有找工作的必要,因为她预感自己仍会遭到拒绝。 生活成本焦虑 很多人认为自己生活不错,不应该成为房奴、车奴或者孩奴,但现实并没有实现他们的心理预期。生活成本每天都在考验他们的神经紧绷度,试探他们的心理承受力。在调查中我发现,像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即便月收入在8000~10000元的白领也毫无安全感可言,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等收入者的境况和心态。 高房价、高物价、高生活成本,这还不是最关键的,重要的是人们看到了财富差距的扩大。在短短的10余年间,这个数值就由万元级、几十万元级转向千万元级。财富差距越大,人们就越易产生心理的不平衡,进而有了“追赶者焦虑”的表现: “再不努力,我就成为彻头彻尾的穷人了。” “老同学买了一栋大复式,我却还住着廉租房。” “即便工资再加三倍,我在5年内也买不起房啊!” “未来10年如果不能踏入高收入阶层,以后就彻底没机会了,说不定我的孩子也会失去机会。” 对高昂成本的忧虑,让更多的人开始产生负面延伸思考。比如有人会说,没有关系和背景,我无论怎样努力都没有用;我缺少资金,生错了时代,所以没有机会;我进错了行业,后悔当初的选择……但是,随着思考的深入,负面情绪更加严重,这解决不了问题,反而加重了人们对于成本的焦虑。 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的心态就不会平和。伴随成本焦虑的,则是心态的失衡。我的研究表明,多数在办公室内采取极端行为——比如与领导和同事发生激烈冲突的上班族,其心理根源都来自“成本焦虑”。 这份采集了分布于17个行业的2万名从业者的调查案例显示:在月薪超过1.5万元的群体中,采取极端行为处理矛盾的比例只占万分之二;在月薪低于1万元的群体中,这个比例则骤然升到了百分之四。这表明,感到强大的收入压力的群体,每一百个人就有四个人倾向于使用激烈的手段去释放自己的情绪。 工作压力焦虑 晓辉是一名80后,也是本书的主要案例人物。他是北京人,目前在长沙工作。我作为“潜能”培训顾问被邀请到国内的大学参加一项活动时,晓辉向我请教如何才能在 潜意识层面缓解他内在的压力。他并不是该大学的学生,而是一名自主创业者,拥有一家微型企业,没有商业办公地址,没有正式员工,只有他自己和一些兼职人员。 他从一个很大的角度解释了自己面临的压力:“生存的艰难与不测,理想的进退与取舍,现实的迷芒与彷徨,内心的浮躁与不安,社会环境的复杂和莫测……这是独属于80后的焦虑?遗憾的是,在我身上全都有。我认为自己身陷于这个时代,生存、家庭、信仰、社会责任,以及对于自身理想的追求,就像万道火焰,全部聚焦于自己身上,几乎要把我烤化了。” 他认为今天的中国是世界上生活压力最大的国家,尽管我们实在没有必要给自己这么大压力,但人们似乎都在这样生活,默默地接受并忍受着这些压力。就像晓辉,他没有反思为什么会有这些压力,他只盼望能够减轻一些。 随后的两周,我了解了他的经济状况。我发现他比大多数的80后(包括广义上的中国年轻人)在经济上更富裕,他的公司很小,只维持4~6人的规模,但盈利却很多。每年他还有时间去旅游。可他却鲜明地感受着四面扑来、无处不在的压力。他认为自己追不上未来,因为他发现至今为止,自己的理想都没有机会得到施展。 这里有许多相似的困惑,也许你正好与他相同。不是我们无法生存,而是物质财富让我们变得麻木了,进而产生心灵焦虑,就连自我定位与人生理想也发生了错位,不知何去何从,就像一个人走在风景如画的林边,却突然迷路,甚至认为自己走错了路一样。 “我的压力为什么这么大?”实际上,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反过来质问自己:“我凭什么感受到压力?”压力是焦虑之源,只有调换自我潜意识中的对话角度,你才能清晰地看到压力的出口,进而得到把它释放出去的机会。 环境不适焦虑 卡鲁瓦站在我的面前,始终不想坐下。他很紧张,身体某些部分在轻微颤抖,眉间还有汗珠。他的头上戴了一顶遮阳帽,手中提着一个黑色的包,脚下穿着一双白色的跑鞋。在写字间,这是一种怪异的形象。 我请他镇静:“这没什么,只是一场谈话,你在担心什么呢?”他耸耸肩:“我也不知道,习惯性反应。” 他今年35岁,来自法国,在北京已生活20年了。换句话说,他从15岁开始,就已变成了一名中国人。他与晓辉的情况不同,对于压力他并不怎么在乎,因为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生活状态的人,压力会让他兴奋,帮助他找到新的目标。他一度认为自己找到了最好的方式,但现在他发现,情况有点变化,他对现有的生活感到不满,其根源来自于文化不同导致的认同与生存焦虑。 具体表现在,他经常遇到两个问题: “事情为什么会这样?” “那么,我应该怎么办?” 在移民群体中出现这种问题很常见,许多中国人初到美国时,也会一度出现“身在危险之境而丧失安全感”的心理体验。区别在于,中国人用华人聚居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聚居使某块区域形成了中国人的环境,有一堵无形之墙可以与外界隔开,生活在里面就不用改变了。当中国人走进唐人街时,就会获得心理暗示:“这里很安全,不必焦虑。”相比之下,卡鲁瓦则没有机会与法国同胞“聚居”。北京的法国人实在太少了,而聚居也不是欧洲人的风格。 对卡鲁瓦这种类型的焦虑,我们可以做如下分析: 第一,搬到中国以后,卡鲁瓦失去了安全感和舒适感的来源,那是他父母与祖辈赖以生存的环境,当他们全家搬到北京时,起初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失去了什么。 在现代社会,人类被拆解并降级,需要随处流动、更换环境。这让我们觉得只是比其他的动物稍微复杂一点而已,人类成了必须能够适应各种社会背景的生物与心理机器。因此,“独特的人”作为一种过去的文明符号消失了,人类仍然可以拥有灵魂,但却显得不那么合乎时宜。 卡鲁瓦的心灵遭遇我们中国人也有,环境变化后产生了深层的焦虑,涉及到诸多方面。起初人们没有发觉,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焦虑越发明显,强度逐渐提高。在法国时,卡鲁瓦与他的亲戚和同胞比邻而居,无论发生任何事情,都可以得到及时的安全的帮助,同胞姐妹总是近在咫尺,这大大增加了情感心理上的安全感。但是在他刚到中国时,对于这种安全感的丧失还并没有足够的预见和了解。 实际上,卡鲁瓦还会同情过去的自己——那时他和祖父母一起生活。他会说:“可怜的卡鲁瓦,不得不忍受一群长辈的唠叨。”但是现在,他要说的却是:“你才可怜,卡鲁瓦,那是多么美好的画面啊,我真想回到过去!” 小时候,我们大部分人曾经生活在一个小型而且亲密的环境中,它是乡村、院落,也可能是开放式的紧密相连的小区。在那里,人们彼此了解,邻居之间热心又值得信任,没有安全问题,生活节奏缓慢而又充满乐趣。 但是今天,我们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纷纷赶赴大城市,成为北漂或者挤进上海、广州、深圳的“战士”。在这个新的战场,人们只能靠自己,孤立无援。大多数人经常搬家,漂泊无根。时间长了,我们逐渐将之视为理所当然,随后便是无法抹去的忧虑:“什么时候我才能放松下来,找回过去的状态?”殊不知,这是我们追求自认为适合的生活,所必定要付出的代价。 第二,生存压力的不断增加,让我们的生活状态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使我们无法回归理想的生活状态。 最近10年,卡鲁瓦面临的就业问题,是他情绪发生变化的一大主因。文化的不同使他较难融入中国主流社会,他把这视作性格基因在不同土壤的遇挫:“我没有独特才华,不能像大山(加拿大人)一样主持、演小品、唱歌,进行各种商演。我在中国读了理工大学,希望从事科技研发,但奇怪的是我总是不能在一家公司长期工作下去,最后总会以某些适应不了的事件为由而离开。” 对此百思不得其解的卡鲁瓦情绪开始激动:“难道因为我长了一张外国人的面孔,就永远无法融入他们?”他的人际关系也不乐观,尤其是他的婚姻。他去年刚结束了一段感情,这是他的第12次恋爱了,而他至今没有走进婚姻殿堂。在他看来,这个目标遥遥无期,他甚至考虑要不要回法国了。 “但那是更大的困难,我在法国也许比在北京更加焦虑。” 现代社会的“游牧者”越来越多,像卡鲁瓦这样追求在异地(异国)成功的人,包括我们在内究竟有多少人呢?不计其数。与此同时,高压力促使了一个数字的成倍增长:在过去的15年里,我们国家的离婚率增长了一倍,人际关系的紧张度也在增加。 即便是那些成功人士,他们也开始忽略自己的配偶和孩子。随之而来的就是无处不在的不安感,产生内在焦虑。当问题发生时,人们第一时间又往往不能抓住根本,就很容易错过解决的最佳时机,当不良情绪由小到大、由少至多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突然爆发出来。 我们通常用来评价的一句话就是:“他怎么变成这样了?”昨天他还神采飞扬,今天可能就颓废不已,没有任何征兆。 特定情绪焦虑 在不焦虑课堂,哀叹声不断的苏先生给我的印象最深。他对噪音的愤怒达到了极致,体内充满焦虑不安,仿佛有一团愤怒的火球即将爆炸:“楼上的装修什么时候才能停下来?”这是他给我讲的第一个故事。他在西安一家公司工作,由于实行弹性上班制,他有充足的时间待在家里——无数人梦想的生活。 “但是,这一点儿不快乐。我的楼上住了一家极品,他们每天制造不同的声音。唯一的共同点是,这些声音都太大了,大到即便一个聋子也无法容忍。” 其实邻居的装修只有两周时间,其他人都可以忍耐并表示理解。人们会想:这有什么呢,我反正也装修过的,动静确实大,但既然邻居容忍了我,我也要对邻居表现宽容。但苏先生熬不下去,他有明显的针对特定状况的焦虑,几乎每天、每时和每刻都在冲击他的大脑。 苏先生写了一张大字报贴到了楼上,警告噪音制造者“老实一点”。他很快得到了回应,但很不幸,是高调的反击。邻居把那张A4纸撕成一团扔回他所在楼层,而且就扔在电梯门口,这是比噪音更放肆的挑衅。他气坏了,但除了在客厅骂几声,他也无可奈何。 “我出门时,讨厌听到车声,也不想看到太多人在我身边走来走去,哪怕一声咳嗽,我也觉得太大了。有时我差点失控,真想冲上去质问他!虽然总能忍住,但我状态越来越差!” 很明显,这是特定焦虑的表现。人们有一些具体的针对于某些事物的情绪:愤怒、不安、讨厌、疲倦或者惆怅。在其他领域他们是正常的、健康的,但只要涉及或接触到这些特定区域,他们就马上变得“不可理喻”。 梅梅的特定区域是感情焦虑,对此她非常敏感。“我讨厌个子太高的男人,我不喜欢压迫感。”梅梅是一名来自苏州的90后女孩,性格外向、衣着时尚、敢说敢做。这样的人会焦虑吗?没错,她一度要求医才能不再惶恐,因为她突然察觉自己的许多癖好已严重影响生活,甚至让她的父母担忧不已。 从与她的交流中我发现,她焦虑的对象指向了“压迫感”,这表明她的内心其实承受着极大的压力,“个子高”的男人不过是成为了她释放这一情绪的替罪羊。所以,去除她的焦虑,使她不再害怕个子高的男人,就必须缓解她的压力,找出压力源在什么地方。 特定焦虑随时会出现,在不同的群体中爆发点也不相同,并不局限于上述形式。但总的来说,它们都针对于一项或几项独立的事物,严重者也会把它们互相关联起来,形成多向性焦虑。即,有的人对于不同的事物都容易产生过度反应,直到无法自控。 ■ 年底焦虑:害怕过年,具体指向有“送礼”或“见到亲戚”。 ■ 结婚恐惧:俗称恐婚症,不想听到任何与结婚有关的话题。只要听到又有人结婚了,自己就会情绪大变,郁郁寡欢。 ■ 节日焦虑:惧怕过节,原因有“花钱”、“聚会”或“热闹”等容易引起他焦虑的敏感词。 ■ 出行焦虑:宅在家里不想出门,哪怕有万分紧急的事情,他也会尽量拖延。出行会让他感到不适,而窝在沙发上才是他最舒服和安全的生活方式。 ■ 吃饭焦虑:“又要吃饭了,吃什么啊?”这样的问题让他们愁上眉头,进而成为一种思想负担。最后,他们宁可用五分钟泡一袋方便面应付,也不想去楼下餐厅花两分钟为自己点一份富有营养的午餐。 我为你列出这些压力和恐惧清单,整理这些遍布生活之中的焦虑形式,并不是为了让你沮丧或者干脆麻木,而是我基于多年的潜能培训经验,始终相信,只有认清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只有正视了问题才能找到信心。哪怕它们是这个星球最强大的“细菌”,寄生在我们的大脑深处,无法消灭,我们也能找到办法强壮你的心灵,使焦虑在你的生活中退避三舍。 ◎ 焦虑从何而来? 焦虑总会让一个人的内心充满疼痛和苦楚,那么焦虑到底是什么,仅仅是一种情绪的体现吗? 它的本质是一种恐惧,是没有根据或因缺乏对客观原因的认识而产生的不安的情绪症结——所有的情绪都不过是心灵内在运行状态的外在映像。所以,焦虑通常发生在某些挑战、困境或者危机出现时。由于它们超出了心理承受范围或者客观的可控范围,所以我们产生了正常或过激的情绪反应。通常情况下,焦虑与精神打击以及可能产生、即将来临的威胁或风险相互联系,使个体主观表现出紧张、痛苦、压抑甚至失去自制能力,成为一名失控的游离于群体之外的“个体”。 严重的情况也经常出现,焦虑过度者需要就医,因为会产生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的失调,演变成为实质性疾病。在过去5年的30万份案例中,就有7900位主人公最后以送医解决。他们或因自己没有发现,或因不愿面对,拖延了太长时间,错过自我修复的最佳时机。 焦虑还具有一种不易被外人察觉的特性。我在加州租住在一栋富人小区,看见一位贵妇每天出来遛狗,其乐融融的样子,但没几天邻居说她自杀死了,据说有什么事想不开。你看,这就是焦虑的另一种特性:受体十分痛苦,外人却无法察觉。 在正常状态下,焦虑是一种合理的情绪反应,但如果个体缺乏对客观因素的了解,出现极度的不安和期待状态,不明缘由地伴有恐惧感、威胁感,一个人就会进入到病态的焦虑状态。 病态的焦虑状态主要表现为:惴惴不安、精神紧张而敏感、坐立频繁和行为失常,并伴有心悸、出汗、四肢冰冷等症状,比如篇首我们讲到的三个代表案例。在严重时,还会出现全身震颤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症状,主要表现为惊恐发作、妄语和神经失常。这些都可以列为医学范畴,但解决起来却不能只依靠药物,必须通过漫长艰辛的自身调整,才能摆脱它们。 另一方面,隐性的神经分裂也不容忽视,主角喜欢幻想并将自己代入某种情景,以期望得到实现,来表达自己极度的渴望。在不焦虑课程中,我遇到过大量的轻度幻想症持有者,生活中他们对此并不自知,只有经过一些测试和相关的提问、自问、回放过往生活片段,才能帮助他们发现这类情况的存在。 焦虑的心理学原因 焦虑在心理学上引起重视和探讨是从S.弗洛伊德开始的,他最先把焦虑分为两种:一种称为客观性焦虑,主要针对环境中客观存在的危险的反应,其实质是害怕、担忧和恐惧;另一种则是神经症性焦虑,主要来源于潜意识中的矛盾和对立。针对两者的不同,心理学研究提出学习理论和精神分析理论,对研究和改善焦虑问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有些行为主义者和学习理论家的观念中,焦虑可以归结为一种获得性行为,是在遵循学习规律的前提下与某种情形或状态产生联系的结果。比如,当一个孩子被狗咬了之后,可能对于狗这种动物会一直充满恐惧,第一次遇见这种情形以及之后遇见相同情形时所做出的回避,将会通过学习被不断放大成为规律,最终使儿童失去重新认识这种情景的机会,进而将第一次回避狗时产生的焦虑、恐惧逐渐放大。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当狗的形象在儿童的心智中由于泛化作用的影响联系到其他相关客体之后,儿童同样会对与狗相关的其他客体产生焦虑反应。他从害怕狗,最后放大到害怕养狗的人,甚至一根狗链也可能让他感到恐惧:“危险要来了!”一位6岁时被狗咬过的男孩,在他36岁时,可能仍然对于狗这种动物有着极强的恐惧,哪怕在餐厅看到一盘狗肉也会产生类似的“焦虑”。 他的潜意识会说:“哦,就是这家伙!” 精神分析专家在解释这一现象的时候提出,焦虑其实是潜意识中矛盾相互斗争的结果,而潜意识最大的特征,就是这种矛盾斗争的原因和过程无法被个体感知。 弗洛伊德早期著作中指出,焦虑是身体中受到压抑的力比多(泛指一切身体器官的快感)的一种发泄方式。后来又发展为:焦虑是自我和本我、本能欲望和现实调节之间相互冲突的结果。而我们在这种压抑下产生的精神创伤则是由于本能的能量聚集太多,以至于无法用往常习惯的方式应对。弗洛伊德把这种情境下所感受到的负面情绪状态称为焦虑。焦虑是危险即将来临时,潜意识对自我释放的一种信号,当自我觉察到这种危险的可能性时就会产生焦虑状态,并进一步引发防御机制来抵抗或躲避危险。 随着精神分析和心理学的不断发展,科学家对焦虑的定义也做出了进一步的修订,比如H.S.沙利文称:“焦虑是一个人的生理及心理需要未能以社会许可的方式得到满足的结果。” 综合来看,焦虑就是一种在预感不利情景出现的前提下,心灵和身体产生的紧张、不安等等的综合情绪体验,我们可以把焦虑分为状态性焦虑和特质性焦虑两种。 普遍的——状态性焦虑 这是由一种情景而产生的焦虑状态,当情景发生改变或者消失,焦虑就会随之停止。如果情景特殊导致产生了强烈的交流状态,很可能引发个体短暂的人格变化,其变化具有很强的弹性。 当然,它可以通过心理辅导和自我安慰等方式得到释放和恢复。我们发现,它在焦虑群体中所占的比例最大,是最为普遍的一种焦虑现象。不过,相当一部分人由于缺乏自我修复的能力,使得状态性焦虑逐渐加重,与自身特点结合起来,形成了难以自动愈合的特质性焦虑。 需要高度重视的——特质性焦虑 特质即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差异,由于性格特点、风格等不同,在面对相同情景时,个体的情绪反应频度、强度远远高出群体反应,即被称为特质性焦虑。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与社会压力的倍增,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已经非常普遍,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比如,在与陌生人交往的时候,很多人都会由于性格特质的差异而产生特质性焦虑:“为什么他与我不同?”“为什么他不理解我?”这种特质性焦虑的弹性受到群体与自身的共同影响:当群体接受了个体或者个体主动做出了改变,这种焦虑状态就会得到改善;如果不能改变,则无法得到改善。 当然,我们需要意识并且再次强调的一点是,焦虑是个体对情境中特殊刺激的正常情绪或心理反应,因为个体经历时间的长短以及程度不同,导致情绪状态和心理反应也就不同。当客观原因不存在或者客观原因不明显,而焦虑症状却很突出,且焦虑时间及程度超出特定范围,并对正常的生活产生了持续的负面影响时,才能说形成了焦虑症,表明你需要采取某些手段、改变某些策略,来恢复自身的控制力,平复情绪,消除焦虑。 产生焦虑症的原因有很多,我们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生理因素:遗传与生理特征的不同,包括家族因素。 2.心理因素:个体在认知程度、情绪控制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的不同。比如,心理素质强的人不易焦虑,相对较差的人则容易失控,并且失去自制能力。 3.社会环境因素:生活空间狭窄、生活环境污染严重、工作繁重、生活压力大等等的社会环境因素,这些外界因素往往会成为焦虑的主要根源,比如买房族与IT从业人员。 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来说,“焦虑”的分布也有其规律。在青年期,人们较容易出现焦虑症,这是因为控制情绪的能力较弱,心智还不成熟,阅历也浅,造成处理问题的经验不足;在男女性别中,焦虑也有差异,具体分别就是:感性的人比如女性较男性更容易患焦虑症,而理性占优者不容易焦虑,即便遇到情绪波动也能在较短时间内克服。 ◎ 焦虑快速诊断法 在本章,我首先提供一个简单的自测方式。在本质上,焦虑症的自测属于心理测试的一种,只要你可以大体了解自己的心理,就能够运用下面的内容帮助自己判断一下是否已有了焦虑的症状。 ■ 下面有20个题目,回答“是”计1分,回答“否”计0分: 1.你是否经常被一些小毛病困扰?比如消化不良、过敏等,并因此感到苦恼? 2.你是否不太能忍受噪音? 3.你是否经常被激怒,特别是一些小事? 4.你是否在出了差错或遇到挫折时感到十分不安和担忧? 5.你是否会在遭到别人取笑时惶惶不安? 6.你是否有强迫症的表现,比如在外出或临睡前,要反复地查看门窗、燃气阀门到底有没有关好? 7.你是否会在外出赴宴、开会等社交活动前感到紧张,哪怕这个活动并不重要? 8.你是否会在客人来你家做客前一准备就是几个小时? 9.你是否会在社交场合中时常脸红、害羞? 10.你是否很害怕结识新的朋友? 11.你是否经常服用镇静安神的药物来使自己平静下来,并形成了一定的依赖? 12.你是否有一些自我主义? 13.你是否会在自己生气或紧张时出现声音颤抖的情况? 14.你是否经常性地感到自己不如别人? 15.在紧张时,你能很快地让自己放松下来吗? 16.你是否比其他人更容易感觉到烦恼? 17.你是否总是对于某一些事情(事物)放心不下? 18.你是否很容易坐立不安,即便没有什么事情发生? 19.你是否有经常性的恐慌感,比如担心时间流逝? 20.你是否有强烈的不安感,比如担心地震或其他灾难,以至于将重要的东西都准备妥当,随时准备撤离? ■ 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自测,必须诚实地回答问题,然后统计分数: 分数低于3分,说明你拥有良好的心态。 分数在4分到9分之间,说明你对情绪的自控能力比较好,但仍然有偶尔焦虑的表现,不过很容易自我修复。 分数在10分以上,则表明你对于自己的生活过度焦虑,已经到了必须调整的程度。
本文摘自《你为什么总焦虑?》
作者通过7年的深度调查,从15万份真实的案例中列举了一系列焦虑的基本类型以及表现症状,并从多角度分析了引发焦虑的原因。他用有趣的案例,简洁精准的语言,向你揭示了引发我们愈加焦虑的核心因素,总结了一系列方法,力求使我们减轻焦虑,乃至避免焦虑。剖析的这些原因以及调节方式正是如今人们所急需的。
焦虑是由紧张、焦虑、忧虑、担心和恐惧等感受交织而成的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它可能在人遭受挫折时出现,也可能没有明显的诱因而发生,即在缺乏客观根据的情况下出现某些情绪紊乱。
其实,每个人都会出现或多或少的焦虑症状,它可能是关于你的家庭、你的事业、你的生活等等,正常的焦虑情绪能够帮助我们面对突发的事情,但是长期的焦虑情绪却会影响我们的心理健康,那么建议你用这本书来调整你的焦虑情绪!也希望这一本书可以让你从此告别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