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正在为企业寻找合适的人才时,你大概会用下面这些字眼为人才画像:勤奋、坚持、自信、可靠。一番按图索骥之后,你会不会找错了人呢?你会的。问题就出在这些个人特质的标签并不能预测出员工未来的工作表现。
多数人坚信,人的某些特质会决定他的行为。我们知道,人在不同的情境下行为也会不同,但是我们倾向于用某些特质把人分出类别来,并根据这些特质作出好与坏的判断,就像自信总是“好的”,而唯命是从就是“不好的”,进而基于这些指标去评估一个人。经理人常常在招聘中依此作出判断,对在岗的员工也是如此。毕竟,如果管理者的确相信情境比个人特质更能决定行为,他宁可随随便便就把人招进来,然后根据其长处为他建立适宜的组织环境。但是,大多数组织在选拔员工的时候,还是会更强调个人的特质,在招聘中尤其如此。在招聘面试环节中,经理人通过观察和倾听,了解申请人是否具备“好员工”应有的“品质”。同样,测试环节会量化出申请人具备“好品质”的程度。
在招聘中惟“个人特质”是从,存在两个问题。第一,组织环境是强情境,会显著影响员工的行为。第二,人的适应性很强,个人的某些品质会跟随组织情境的变化而变化。下面我详述这两点。
在相对弱的情境中,个人特质对行为的影响很强;在相对强的情境中,其影响很弱。组织环境是强情境,其原因是:第一,组织有规章制度,这些制度规定了组织允许的行为,对不当行为亦有罚则;第二,组织中还存在一些非正式原则??通过霍桑实验的研究,哈佛大学梅奥教授提出非正式组织概念,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在于维护其成员的共同利益,使之免受其内部个别成员的疏忽或外部人员的干涉所造成的损失。为此非正式组织中有自己的核心人物和领袖,有大家共同遵循的观念、价值标准、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等。
——译者注,也能规范行为。由于存在正式的和非正式的组织规则,每个组织成员的个人特质对行为的影响就被减小到最小程度。与此相反,像野餐、聚会之类的非正式活动场合就是弱情境,可以想象,在这些场合中,个人特质会显著预测其行为。
个人特质通常是长期稳定的,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个人特质会被其参与的组织改变。此外,人们往往会加入多个组织,并适应不同组织的情境。这些组织可能包括社团组织、宗教团体、联谊会、健身俱乐部、政治组织等,当然也包括人们供职的单位,它们容纳了不同类型的成员。所以,个人特质并非一成不变,人们会根据不同的情境调整其行为。
既然个人特质不能很好预测未来雇员的行为,那么经理人怎么办呢?答案是,鉴往知来!对个人未来行为的最佳预测指标是其过去的行为。因此,在面试时,应当了解其过去的经历,尤其是与目标岗位工作相关的经历。可以这样提问:“您以前做过哪些工作是足以展现您的创造力的?”或者“在前一个工作岗位上,有哪些工作是您非常想实现,但最终没有完成的?为什么没有完成?”要问“您是如何处理的?”而不要问“您会如何处理?”
我们倾向于用某些特质把人分出类别来。
对个人未来行为的最佳预测指标是其过去的行为。
本文摘自《管人的真理》
快乐的员工就一定能干吗?为什么满意度和绩效不一定相关?有经验的领导者就更优秀吗?为什么“特质”不能预测员工的成功?为什么团队常常产生负协同效应?员工参与管理真的有用吗?管人的最好方法是什么?
著名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权威斯蒂芬 P. 罗宾斯教授从最重要的管理学研究中为我们提炼出了59条行之有效的真理和“最好的”方法,内容包括经理人必须面对的工作:招聘、激励、领导、沟通、团队建设、绩效评估和应对变化等,使本书成为一本管理者“必备用书”,它有助于管理者获得领导、管理、人员方面的实用、可靠并且有效的信息。《管人的真理》中文第1版曾为国内最畅销的管理工具书之一,本版中有16篇文章是全新的,其余的部分也都做了更新。新增加的内容反映了新时代的主题。
读完这本书,你可以成功地克服那些让你陷于管理绝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