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公平的形成

2015-05-09 17:04:48

  1.不明需求:人所不欲,勿施于人

  有个所谓的伦理金规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被认为是处理人际关系乃至国际关系的基础伦理。各个文明系统都有类似的表述。中国的儒家不用谈,上面这句话就是儒家的“恕道”。犹太教的拉比西勒尔告诉异教徒,“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犹太教律法的全部,其余只不过是这句话的引申和评述。《新约•马太福音》也有类似的话,“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这些表述的细微差异暂且不论,总之都在强调一点:须以别人的接受来交换自己的接受。

  这些规则当然不错了,最起码从表面上超越了自我中心主义,能够把他人的需求作为考虑的出发点。可是,我们要说,这种超越是有限的,还在把自我当成判断他人需求的标准。而这,在实践中可能行不通。周瑜打黄盖,一个想打,一个想被打,双方有默契,配合成功。现实生活里像这种协同一致的情形,恐怕较少,更多的是:我所想要的,极有可能是他人不要的;我所不想要的,恰有可能是他人想要的。父母们想,要孩子学个好专业,找个好职业,人生就能幸福,于是代子女做各种专业抉择;而作为子女,更有可能认为人生的幸福在学想学的知识、做想做的事。这种把自我作为他人需求的判断者,结果往往是矛盾突出,每个家庭都搞得乌烟瘴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造成了需求与供给的错位、不合拍,出现“得非所愿”的结果,不公平感自然就产生了。

  所以我们有必要修改一下交往的金规则,换成“人所不欲,勿施于人”。

2.“成见”的影响

  这里所说的“成见”,是些习以为常的认识。正因为习以为常,不大容易察觉和反思,所以潜伏在我们的意识深处,常在不经意间被唤醒。

  不是有这么一个笑话么。某人每天上班,会随手给街边乞丐两块钱;若干时后,变成一块;再后来又降低到五角。乞丐纳闷了,询问递减的原因。此人说,从前他是单身,手头宽裕,所以给两块;结婚后,手头紧凑,所以只给了一块;前些时又添了一个孩子,手头更紧了,所以就给了五角。乞丐叫嚷起来,这也太不公平了,你怎么能用我的钱养家糊口呢?

  这则笑话,通常在民间被用来感叹好事难做、善门难开。如果分析一下笑话中的乞丐,他觉不公,因为属于他的“奶酪”被动了。至于那“奶酪”是否是他的,在他看来,绝无问题。这就是想当然的“成见”。

  这样的情形不会只在虚构的故事中发生。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在北京开广告公司,手头刚有了几个钱,曾到重庆出差,找老乡瞿扬一聚,他那时在重庆《少年先锋报》任总编辑。因久别重逢,和他言谈甚欢。这个时候,他小女儿从房间里出来,见她乖巧,我忙发了个五百块的红包。当然有个拉扯,举动颇大,又从房间里惊出了个小孩,是他妹妹的孩子。先例既开,下面等同,我给了个同样的红包。谁知接连又出来了两个小孩,原来今天是他们家的聚会,小孩子们都在,没办法,接着给了。到第五个时,我的钱也快完了,剩下的全掏出来,只有四百五。最后一个小孩子不服了,理直气壮地质问瞿扬:“叔叔,为什么他们都是五百,我只有四百五,我少了五十。”我在一旁尴尬无比,感觉很对不住这个小孩子。本来早就忘记这事了,后来瞿扬拿出来说笑,我才记得。这当然是生活中琐碎的事了,本没有多少叙述的价值,可恰好能为“公平”做个注脚——即使未受过多少教育、理智尚不发达的小孩子,也紧要地关注他的所得是否公平。“平等”就是这个小孩子心中自然涌现出来的“成见”:既然大家一个样,为什么唯独他钱少了些呢,他当然就觉得这对他很不公平。

3.“情绪账簿”

  人的怨气,情绪,往往都有个累积的过程,如果在有其他平衡条件的前提下,一般能容忍和克制,较少立即发作。我们对某个人不满,正想破口训斥的时候,转念一想他的优点或者可爱的地方,不满的力度就减弱了几分,发作不起来了。还有,热恋中的年轻男女耍性子、吵吵闹闹平常之极,假设女方埋怨起男方,而男方没有顶回去,嬉皮笑脸,嘻嘻哈哈,即使女方有满腔恨意,此时此刻大概也恨不起来。恨不起来,不等于彻底消失,只是转存于心中,作为曾经对我不好、不公的例证储存着。

  所以怨气和情绪的发作,是积累后越过临界点溢出的结果。心灵像个账簿,生命中遭遇的不满、不平,都记在上面。

  婚姻中像这种情况极为普遍。刚结婚时,情人眼里出西施,什么都好。住在一起久了,新鲜感过去,琐碎的细节成为生活的主题,原本可以忽略的行为、习惯成了“眼中钉”。这些我们都体会过了。当然,作为一生守候的伴侣,宽容是第一位的,不会太过于计较。但是,不悦、不满,已经永久性地刻在心上。等到这样的事多了,诸如“忘记生日”、“忘记结婚纪念日”、“顶撞我妈”,“不懂节俭过日子、胡乱花钱”等等,差不多塞满了整个心灵空间,再也容纳不下。终于有一天,一个不起眼的小事,点燃了怒火,所有的情绪喷薄而出。曾经记录在账上的那些陈年旧事,一件件地数落出来,证明对方的薄情寡义,以及自己的委曲求全。最后的愤怒是:“我为你以及这个家付出这么多,而你却这样……”

  人之所以幸灾乐祸,并不意味着人天生是“小人”、心理阴暗,乐于见到他人出丑闯祸;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觉得对不住他,长久以来把不满装在心里,忍着;等暗中痛恨的那个人出了洋相,或者遭灾遇难,忍不住拍手称快,这叫“解气”、“解恨”。从社会心理的角度来看,也有类似情况。近些年许多腐败官员不断被揭露出来,反复刺激民众,导致民众对官员群体的普遍不信任,而民众又缺乏必要的监督、问责能力,这些不满于是全都记在账上。凡有官员落马、出事,大众便以幸灾乐祸的态度尽情地嘲弄。

2308 找平衡

  俗话说“心安理得”,如果这里的“理”是“公平”的话,那么,在获得公平的前提下人的心态是稳定的。人要让自己稳定从怨气恢复过来,往往会寻求自认为公平的方式,而且还自我合理化,即会“找平衡”。

1.减少投入

  人一旦察觉他的回报过少,而且短期内无法改变这一事实,他会自觉减少付出,以便与他的回报对称。人若不能控制他的回报,他就只能改变他自己的付出额度。

  企业里有种类型的员工对薪酬或者福利待遇不满,于是抱定“给多少钱做多少事”的宗旨,工作拖拉,粗心大意,敷衍塞责。这一情形,自然引发领导者的不满,更加坚定了“做多少事给多少钱”的原则,对员工的要求暂时搁置。

  如果分析一下员工们偷懒、出工不出力的行为,可能有部分原因是性格所致,有的人就是不思进取、得过且过,不愿出力流汗;还有部分原因,则与我们所讨论的主题相关了,即当其人自觉不公平时,他自然选择减少付出、偷工减料,以与他的报酬相匹配,尽量合乎他内心的等值标准,恢复他的公平感。从这里也可看出,平均主义为什么效率低下,为什么造就不出人才?在平均主义大行其道的情况下,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牛骥同槽,必使英雄齿冷。有能力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这对他不公平,他可能倾向于减少投入,在低度竞争的环境中,效率自然低下,人才也无必要脱颖而出。

2.增加回报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提要求,以增加收入,达到付出与回报的相对平衡。员工有不公感了,向他的上司提出涨薪或者升职,这种情况很普遍。做上司的,对此信号不能等闲视之,因为公平感关系到员工对企业的认同,如果怠慢了员工的不平,如上面所说的,将在他内心的“情绪账簿”上记上一笔,于是乎情绪便在累积。积极地与有怨气的员工进行沟通,怎样消除他们的怨气是很有必要的。

  当人循正常途径提出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他自会采用他认为合理的方式自行实现他的期待,这自然就是非正常途径了。前面我们举过电影《夜店》的例子,彩迷何三水向老板娘多次索赔未果,于是决定打劫。打劫是不法的,可在何三水看来,却是挽回他的损失、维护他权益的正当之举。又如,当社会法律失去了权威性、发挥不了维护公平的功能,那些觉得受到不公平待遇的人,不会再走法律的途径了,他会找非正常渠道来得到本应属于他的东西。

  2011年的时候,郑州有个“天价手机”失窃的事件,闹得沸沸扬扬。郑州有个保姆,顺手拿走了主人家的手机,没想到那手机价值六万多,由此被重判。事情的起因是保姆在这家工作了40多天,工钱一个子儿也没见着,很是不满,越想越气,看到门口鞋柜上有部手机,就藏在微波炉里。她的打算是:如果拿到工钱就还,否则自己留用。 最后她自己留用了,她当然认为这是在补偿她的损失而不是有意偷窃。

  所以,当人觉得不公时,他会自己动手,增加收入,以与他的付出等值。

3.结束关系

  当人觉得付出与回报不对等的时候,还有一种更直接、单纯的方式来恢复心理平衡,这就是终结彼此的关系。所以,员工会跳槽,另攀高枝;老板会解雇不称职的员工,再找合适人选。夫妻会离婚,各奔前程;子女会离家出走,逃离窒息的家庭。朋友会绝交,不再来往;亲戚会反目,视如路人。

  总之,由于人的认识差异、期待以及隐含在意识中的某些价值观、成见的影响和作用,形成了人关于自身利害、得失是否公平合理的判断,进而影响到主观的好恶。如果一个人自认为受到不公待遇,又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消解,他就会对人际关系产生不信任感,觉得这种关系没有继续维持的必要。

  反过来,一段关系为什么能持续下去、甚至会不断巩固与深化呢?也是它的公平性。如商家若是信誉卓著,产品质量过硬,服务水平很高,对它的客户从未欺瞒和诓骗,自然能赢得客户的认同,而客户也愿意与之打交道。所谓品牌,其实是个信誉的符号,是公道的符号。

4.实施报复

  “找平衡”还有一种方式——报复。不公平会引发报复性的反应。报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报复就是回报,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狭义的报复专指负面性的回报,就是:你既对我不仁,我也要对你不义。你既负我,我也要对不住你。我们在这里所指的报复是后者。

  可见报复也遵循公平的逻辑。对不公同样还以不公,这才具有公平性,才能换回内心的平衡感。我们看吵架,尤其是夫妻之间的吵架,相互太熟悉了,双方的缺点尽在眼底,尽在“账”上;一旦吵架,不公感作祟,情绪上来,互不相容。你既不体谅,我也不示弱,越是令对方难受的话越是要说,越是令对方不堪的事越是要提,这就是在相互报复。不报复,情绪就得不到宣泄,架也难以吵得激烈。

  自杀是报复的极端形式。托尔斯泰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描写了一个关于报复的爱情故事。贵妇人安娜为了与沃伦斯基的爱,牺牲了一切,牺牲了她的名誉,她的家庭,她的儿子。牺牲意味着付出,意味着无对等回报的付出。而安娜最终发现她根本得不到沃伦斯基,她的牺牲毫无意义,于是自杀。自杀就是一种报复——以自己的不想活来让对方活得不好受。

  感情生活中发生报复比较常见。因爱生恨,容易走向报复。为什么会出现因爱生恨的事情呢?简单地说,爱也需要交换,关于这一点在本书第二章我们要重点论述,这里只简单提一下。爱,论性质属于情感交换。通过交换、通过共鸣,爱情便走向深入,关系变得坚实。如果不理解情感交换的性质而把情感“物”化,情的交换就在不自觉中转变成物的交换。既然是物的交换,自然而然地要求有公平性。我对你有付出,你必须对我有同等的回报,如此才是公平的。一旦对方没有回报,或者回报比不上付出,又或者移情别恋而辜负了付出,往往因爱而生恨了。被辜负者如果个性刚硬,受不了委屈,那就倾向于报复,好采用极端方式,不看到对方的内疚、痛苦和悔恨不罢休,只有这样才有平衡感,自己心里才好受。



  

本文摘自《情商中国》


   “做实际工作,情商很重要”。“情商”虽是外来概念,但中国传统自古就十分重视。在本书中,作者沿文化脉络,结合个人阅历和管理经验,对情商做出全新的阐释:融“情商”于商业运作之中,提醒人们必须保持情感和利益的平衡,成全利益和情义。 作者揭示了情商的两条运作规则——不平等产生情感和不公平产生情绪。这两条规则渗入人的意识,支配人的心态和行为,在社会生活各领域中均可见其作用的轨迹。 这本书兼有“大文化”和“泛管理”特点,追古抚今,包罗宏富,必能给不同层次的读者以不同的启发和共鸣,从而更好的依照情商的逻辑来解决实际问题。

 承诺与声明

兄弟财经是全球历史最悠久,信誉最好的外汇返佣代理。多年来兄弟财经兢兢业业,稳定发展,获得了全球各地投资者的青睐与信任。历经十余年的积淀,打造了我们在业内良好的品牌信誉。

本文所含内容及观点仅为一般信息,并无任何意图被视为买卖任何货币或差价合约的建议或请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观点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况下更改。本文并未考 虑任何特定用户的特定投资目标、财务状况和需求。任何引用历史价格波动或价位水平的信息均基于我们的分析,并不表示或证明此类波动或价位水平有可能在未来 重新发生。本文所载信息之来源虽被认为可靠,但作者不保证它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作者也不对任何可能因参考本文内容及观点而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损失承担责任。

外汇和其他产品保证金交易存在高风险,不适合所有投资者。亏损可能超出您的账户注资。增大杠杆意味着增加风险。在决定交易外汇之前,您需仔细考虑您的财务目标、经验水平和风险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见、新闻、研究、分析、报价或其他信息等都仅 作与本文所含主题相关的一般类信息.

同时, 兄弟财经不提供任何投资、法律或税务的建议。您需向合适的顾问征询所有关于投资、法律或税务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