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领导者应该具备怎样的个人素质?这个话题被讨论了很久,市面上的论著多如牛毛,国内国外成功企业家的传记也很多,他们的成功经验各不相同。在这琳琅满目的企业家群体中,很难找到他们的共同之处。反而是他们拥有的个人魅力和个性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的企业家近似疯子,有的企业家非常吝啬,有的企业家很暴戾,有的企业家几近沉溺于酒色,所有这些好像并不妨碍他们企业的成功,反而成了他们各自成功的方法和密码。但当我们仔细深入研究,不难发现企业家纵有各种个性,但所有领导者其实都具备两个共性素质,那就是仁心与慧思。
关于领导者应该具备仁心与慧思,中国古代的名相管仲曾经与齐桓公有过一番精彩的讨论。《史记》记载,桓公谓管仲曰:“寡人有大邪三。不幸好畋,晦夜从禽不及,一。不幸好酒,日夜相继,二。寡人有污行,不幸好色,姊妹有未嫁者,三。”管仲曰:“恶则恶矣,非其急也。人君惟不爱与不敏,不可耳。不爱则亡众,不敏则不及事。” 这段对话的意思是说,有一次齐桓公对管仲讲,我有三个很大的缺点,一爱打猎,玩到天黑了也不停止;二好喝酒,日夜不停;三好女色。管仲回答齐桓公说,这三个缺点是很严重,但不是最重要的,领导人最不应该做的是不爱护下属和不勤政。不爱护下属就会失去别人的拥戴,不勤政就做不好事情。其实,管仲在这里所提出的领导者应具备的两个基本素质就是勤政和爱民。中国常以廉洁奉公、勤政爱民和鞠躬尽瘁等词语褒扬优秀的执政者。中国古代的圣贤周公的“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也是围绕勤政和爱民的管理思想而被后人传为佳话的。可见对于中国人而言,勤政和爱民是领导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从更高境界来讲,爱民和勤政比较通俗的讲法就是仁心和慧思。仁心就是领导者体恤下属的爱心,是领导者对社会及公众的责任心,它体现了领导者的涵养与人性。慧思是领导者的勤勉和智慧,它体现了领导者的职业道德和执政能力。仁心与慧思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其中仁心是慧思的基础,而慧思则是仁心的表现和要求。
仁心就是仁爱之心。仁爱是儒家思想弘扬的重要精神之一。孔子的“仁者爱人”的哲学思想是中国文化的主要论点。企业家具备的仁心是有别于亲情和爱情的血缘之亲,它是基于“仁”的社会道德伦理修养。孟子曾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意思是君子与一般人不同的就是内心所思所想不同。君子心中是以仁和礼为原则,有仁就会爱别人,有礼就会尊重别人。关爱别人,别人也关爱他。尊重别人,别人也尊重他。由此可见,仁心包括关爱与尊敬两个方面。企业家的仁心不仅体现在关爱员工上,还体现在对员工及周围的人要有所尊重。西方的企业领导人其实非常重视尊重和关爱员工。摩托罗拉公司的前总裁保罗•高尔文在听说企业员工或其家人生病时,总会向员工推荐医生并代为支付医疗账单;泰国本田公司社长市川永次身为日本人,每天却在工厂准时播放泰国国歌,升泰国国旗,并与员工一起敬礼,以表示对泰国员工的尊重。从这些事例可以看出,仁心其实是企业家首先应该具备的道德修养,只有怀有仁心,才能避免“亡于众”,企业家才能得到员工的拥护和爱戴,企业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这里的慧思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企业家应该勤奋敬业,另一层意思是企业家更应该善于学习,善于思考,不断提升管理能力和智慧。慧思不仅体现了领导者的职业精神,还体现了管理者的领导能力。勤奋敬业是企业家慧思最基础的表现。无论是美国的韦尔奇,日本的松下幸之助,还是中国的张瑞敏,其实他们都是勤奋的模范。勤勉是企业家成功最起码的条件,而高明的管理智慧和管理艺术是慧思的更高表现。纵观成功的企业家,他们无不是勤勉与善于思考的慧思者。
仁心与慧思是企业家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两个素质,企业领导者一定要把仁心与慧思辩证地结合起来。只有关爱与尊重员工,企业才会达到上下同欲、无为而治的管理境界。只有企业家自身拥有勤勉的敬业精神和高超的领导智慧,企业才能实现“以德服人”和管理成本最低化的良性发展之路。
本文摘自《中国管理往事》
本书是著名国学专家,著名书法家、知名管理学者段俊平先生继管理畅销书《企业幸福力》《传承的力量》和《大道行简》后的又一本中国化管理专著。段俊平先生多年来浸润在中西管理学研究之中,并著书立说,创立了以中国传统哲学理念为管理之道,以西方管理科学为管理之器的“中国化管理”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为以中国传统哲学智慧为核心的中国化管理实践提供了方法论和学术源泉,为中国管理理论在世界管理学中占有一席之地提供了可能。
本书中32篇中国化管理文章,都是从著名的历史故事与现代管理典型案例相结合展开论述,中国历史上的管理案例与现代企业管理案例相映成趣,每一篇文章中都蕴含令人深思的管理智慧。段俊平先生深厚的国学涵养及优美的文采使管理文章犹如散文,行文信笔由缰却如走线串珠,散而不乱,一文一墨无不有的放矢,每言每事皆都切中肯綮。其文笔的精炼诙谐,视野的宽广,见解的独到,无不使人为之赞叹,使得本书成为值得管理者借鉴的中国化管理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