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中型企业的平均研发强度为3%,研发人员的比重为6.1%;德国企业500强的平均研发强度为3.7%;制造业的平均研发强度为2.9%。与之相较,中国大部分中小企业的研发强度不到1%。中国企业500强的平均研发强度为1.27%,其中制造业500强的平均研发强度为1.87%。
威能的研发强度为4%,但鉴于其23.8亿欧元的销售额,这仍是一笔十分可观的投入,且高于德国家电行业3%的平均水平;CFT为5%,销售额为4000万欧元;Kiekert为7%,销售额为6.25亿欧元;Ribeka为10%,销售额为200万欧元;而身处高科技行前沿的EOS,研发强度则更是高达15%,其销售额也达到了1.3亿欧元。
“我们是这个行业内的技术领跑者,为了保证这一优势,我们就要在所有的相关技术上都要做到第一。”朗格说。
EOS的3D打印设备在许多技术上领先同行,尤其是在打印精度上,其法宝之一就是设备内置了目前业界最先进的监测系统,让使用者能够更细致地掌握整个打印过程。他们下一代产品中所使用的一些技术和元件甚至都还没出现在市场上。
85%的隐形冠军如EOS同样认为自己是业界的“技术领先者”,想要在竞争对手面前保住“冠军”的头衔,继续领跑市场,就必须在研发上保持高投入,否则便会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当然,保住第一的头衔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这一头衔所能带来的效益。
德国在自然资源上相对匮乏,生产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成为制造业企业极为自然的选择。2012年,德国制造业附加值达5343.6亿欧元,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此外,研发和创新所带来的高品质更给许多德国企业带来产品溢价。根据西蒙教授的估计,德国隐形冠军们的溢价率约为10%~15%,即便是在价格压力较大的领域(如大众消费市场),其溢价率也在5%以上。
虽然没有对于德国Mittelstand利润率的确切统计,但德国第二大银行——德国商业银行2012年的财报显示,其Mittelstand借贷部门获得16亿欧元的利润,比其他所有部门的利润总和还要多得多。高利润率让德国Mittelstand成为德国银行眼中的香饽饽,争着想把钱借给他们。
最好的产品就可以卖出最贵的价值,博特的井下干式除尘设备高达40万欧元,是中国同类产品的好几倍。
EOS将销售额的15%拿出来用于研发。“我认为正是因为研发投入大,才会有高的利润。”朗格说。
对于威能来说,除了利润的驱使外,研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还来自于政策和大环境的要求。在德国和欧盟,政府对于供暖及制冷设备的排放和能效都有明确的标准,节能减排的大趋势还在促使着这些标准变得越来越严格。2013年5月,欧盟再次通过了一套更为严格的供暖设备能效标准,并希望这套新标准能够在2020年前为欧盟地区减少10%的能源消耗。
政策与舆论环境的变化令威能所处的行业也在经历巨变,绿色和可再生能源是必然之势且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不在这些领域加大研发投入,就无法在未来的市场上保持领先,甚至可能会丧失企业的竞争力。
在威能家用热电联设备创新部主任亚历山大•多恩斯泰因迈尔(Alexander Dauensteiner)的眼中,威能的创新首先不是为了成功,而是为了生存。
本文摘自《一个国家品牌如何跑赢时间》
与“中国制造“类似,“德国制造”曾经是廉价产品的标签,但经历100多年的变迁,德国制造成为一种风靡全球的完美品质象征。《德国制造:一个国家品牌如何跑赢时间》是一部“朝圣”之著,将从“德国制造”的故事和思考中为中国制造和我们众多高端读者发掘深层次的启示。本书讲述与还原“德国制造”在百年起起伏伏中的精彩故事,其中不乏我们耳熟能详、心向往之的高端品牌的成长细节和成功分析,联系中国制造的发展前景,为众多高端读者提供精准全面的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