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口从1500年的1540万增加到1820年的3100万之后,与中国一样,人口停滞增长。1850年日本的人口、GDP分别相当于中国的7.8%、8.8%,人均GDP也与中国基本一致。
1868年开始的明治维新让日本走向强国之路。明治维新以“富国强兵”为口号,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灌输忠君爱国思想;发展近代工业;建立近代化军队,进行武士道教育。
其实,人口政策改革是明治维新成功的关键。明治初年采取了奖励生育政策,对贫困家庭,发给育儿补贴,实行孕妇登记、死产检查制度,重视妇幼保健。1941年颁布了《确产人口政策纲要》,政府采取早婚多育的措施,鼓励一对夫妇生育5个孩子。一方面是不断增加的人口资源;一方面兴办教育,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和思想文化,通过教育将人口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源。
从1850年到1894年(甲午年),日本人口从3200万增加到4135万,增加了29.2%;中国人口从4.12亿下降到3.88亿,下降了5.8%;日本人均GDP从$679增加到$1079,中国人均GDP从$600下降到$542。1894年甲午战争时,中国是在走下坡路,日本是在走上坡路。考虑到中国晚清政治也腐败,日本战胜并非偶然。
清朝战败与日本签署了马关条约,日本利用条约获得赔款库平银二万万两,其中80%用来发展军力。1900年日本作为八国联军主力之一,占领天津、北京,并利用《辛丑条约》在京、津一带驻屯重兵。1904年到1905年,日本在日俄战争中获胜,从俄国手中夺取了在中国东北的特权。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有了朝鲜作为侵略中国的跳板。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占领德国在山东的租界,并获得港口特权。日本于1937年悍然发动了对华战争。
从人口角度更能看出当时中日实力的对比。1937年日本人口增加到7128万(是1850年的2.23倍),人均GDP增加到$2315;中国人口只增加到5.11亿(是1850年的1.24倍),人均GDP仍然只有$580。日本GDP总量相当于中国比例从1850年的8.8%提升到1938年的61%。并且日本的人口结构也比中国好,从事科技和工业的人口比例远远超过中国,而且又实行军国主义教育,聚集全国人力物力对抗中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国、法国、英国等国总人口和出生人口都下降;而日本每年出生人口仍然稳定在220万左右,[《男女別人口}39;人口増減及び人口密度(明治5年~平成21年)》,日本总务省统计局网站. www.stat.go.jp/data/chouki/zuhyou/02-01.xls,2011年9月10日。]总人口还增加到1944年的7718万。并且当时日本已经占领朝鲜、台湾和中国大陆的东部大片地区,利用这些地区的人口资源。如果单靠中国本国力量,是很难在1945年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的。但1944年美国的人口是日本的1.8倍,GDP是日本的8.4倍,军事和科技也远超过日本。苏联人口是日本的2.3倍,GDP是日本的1.6倍。
可见,德国和日本的崛起的重要秘诀之一都是将人口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源,也符合商鞅“民众而用”的人口思想。而中国当时却是“民众而不用者,与无民者同”,“人众而不治,命曰人满”。胡适、张竞生、陶行知、马寅初等知识精英都认为中国积弱的原因是人满为患,需要实行计划生育减少人口。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道路刚好与德国、日本当年相反,在控制人口的同时,也降低科教投入。中国科技投入占GDP的比例从1979年之前的平均1.3%(最高为2.3%)下降到0.6%。中国高中在校人数由1978年的1553万下降到1981年的715万(直到2002年才再次超过1978年);初中招生人数也从1977年的2368万下降到1981年的1363万。[中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1949—2004)》,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一些农村的基础教育还得靠“希望工程”。
德国和日本当时的人口压力大,以至于一些法西斯战争狂人认为需要通过战争来解决,事实证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德国、日本本身就足以养活庞大的人口。日本1937年人口不到7000万,感到人口压力大,需要通过侵略来扩展地盘;2008年人口1.27亿,人均GDP是1937年的9.9倍,然而整个国家却陷入了另外一种恐慌,在千方百计鼓励生育。
本文摘自《大国空巢》
大陆版的《大国空巢:反思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持论更温和,内容更精简,数据更扎实,观点更明确,如作者在《大国空巢:反思中国计划生育政策》自序中所言:“从文字来看,香港版去除了一些‘酒糟’,只浓缩为《大国空巢:反思中国计划生育政策》20%的内容,新增了80%内容……香港版里主要用的是自制的‘鸟铳’……这一版添置了一些‘枪炮’(复习了大学和研究生时学过的人口统计学,并向一些人口学者请教,使得方法更符合规范)。”可以说,这是作者的一本心血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