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18世纪60年代,瓦特改良蒸气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随后传播到英国其他地区和整个欧洲大陆,19世纪传播到北美地区。
是什么原因导致18、19世纪的工业革命在偏僻的岛国英国而不是其他欧洲国家发生?这个问题吸引了很多经济学家。杨晓凯综述了麻省理工学院的强森(Simon Johnson)等人的观点。[杨小凯:《为什么工业革命不在西班牙发生》,《南方周末》,2003年4月24日,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zm/20030424/jj/qs/200304240677.asp]强森等人比较了西班牙、葡萄牙和英国当时的条件,他们发现,西班牙、葡萄牙发生工业革命的客观条件远远比英国要好:
1、西班牙、葡萄牙较早掌握并拥有相对优良的航海技术和经验。
2、西班牙、葡萄牙早于英国从事航海贸易,率先占领了自然条件优于北美的南美洲,有更好的自然资源进行国际贸易。
3、马克思认为帝国主义的发展必须以剥削为手段,但英国对各殖民地的治理并非纯粹以剥削殖民地满足本土为目的,而西班牙和葡萄牙却对殖民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剥削。所以,依照马克思以及边缘理论的说法,工业革命本应发生在西、葡两国。
但历史却让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生而不在西班牙发生。面对这种历史矛盾,强森等人提出了三个重要的假说。
1、大西洋贸易对欧洲的经济发展有关键的影响。
2、大西洋贸易的利益能催化制度转变。
3、制度转变的前提条件与国王和皇室专制权力的强弱有关。
强森等人发现大西洋贸易冲垮了英国社会等级制度的藩篱,英国对专制王权的限制明显多于西、葡,一般人均能分享大西洋贸易的利益,好处不被国家垄断独占,并且私有财产得到了有效的保护。西班牙从事大西洋贸易所得到的好处却由皇室所垄断。换句话说,英国是由民间自发地参与大西洋贸易,是“私营”,而不是王室出资靠“国营”。因此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而不是在西班牙。
杨晓凯极为推崇强森等人的这种观点,并说现在的太平洋贸易就像当年的大西洋贸易,中国的太平洋贸易有让中国“西班牙化”的倾向。
强森、杨晓凯的这些观点解释了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而不是在西班牙。但是却不能解释工业革命为什么没有发生在法国。法国也是当年大西洋贸易的积极参与者,也直接从这些贸易中得益;法国大革命前虽然政治专制,但是经济却比较自由,并且“薄赋轻徭”,普通百姓也能分享经济利益,在大革命后,法国对专制的限制更甚于英国。依照强森、杨晓凯的观点,工业革命能够发生在英国,那么更能发生在法国。
但杨晓凯在《好资本主义和坏资本主义》一文比较英国和法国时,却又赞扬英国政府的高税率。杨晓凯认为法国的平均税率比英国低很多,它没有能力搞大规模的公共事业。依照杨晓凯的这种观点,那么西班牙政府比英国政府更有能力搞大规模的公共事业,工业革命又应该发生在西班牙才是。
因此,强森、杨晓凯对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的解释虽然有很多合理成分,但是并不充分。因为他们忽略了生产力诸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人口。
如果说中国和印度是因为没有文艺复兴而没有工业革命的话,那么同样沐浴了文艺复兴春风的欧洲国家,近代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却是英国,而不是文艺复兴起源地意大利,不是航海强国西班牙,也不是近代世界宪法文化的发源地法国。其实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而不是法国的主要原因是人口。
如无特殊说明,本节和下面几节的人口和GDP数据均采纳安格斯·麦迪森的资料。[ Angus Maddison, “ Historical Statistics of the World Economy: 1-2006 AD,”
http://www.ggdc.net/maddison/Historical_Statistics/horizontal-file_03-2009.xls]
当英国人口因为引进美洲高产作物而使粮食产量翻了几番后,马铃薯直到19世纪才被法国人逐渐接受,人们最初迷信地认为,它会引发麻风病甚至不育症。法国大文豪雨果还曾把马铃薯称作“可怜虫的块菌”。
1500年法国人口1500万,大不列颠(包括现在的英国和爱尔兰)人口470万左右,法国人口是大不列颠人口的3.2倍。从1500年到1820年,大不列颠人口增加了5.0倍,而法国、德国、意大利人口分别只增加了1.1、1.1、0.9倍。
英国人口快速增长,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如粮食短缺、环境污染、城市社会治安问题、就业压力增加等),引起英国人马尔萨斯的担忧。但马尔萨斯理论在英国并没有市场,英国仍然保持中世纪的基督教生育文化,尤其是维多利亚女王时代(1837-1901年在位)整个英国严格执行禁欲主义(可以保证家庭稳定促进生育),导致生育率居高不下。然而法国人积极采纳马尔萨斯的观点控制人口。
工业革命需要两种人:大量脱离土地的科技创新人员,大量自由劳动者。只有英国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我们看看英国当时的情况:
1、劳动力脱离土地。
欧洲直通印度新航线的开通和美洲大陆的发现,使英国的对外贸易迅速增长,刺激了毛织业的发展。为了增加羊毛的数量,18世纪英国国会通过了大量的准许圈地的法令,使农业完全纳入资本主义轨道。
美洲高产作物的引进使得粮食产量增加。并且随着1701年条播机的发明,开始了农业革命。18世纪30年代,三叶草和芜菁被引入大田,增加了土壤肥力,改三轮制为四轮制。农业家贝克韦尔培养出“新莱斯特羊”,开改良牲畜之风。
一方面是人口急剧增加,一方面是土地对劳动人口需求减少,这就导致大部分破产农民流入城市,成为雇佣工人和产业后备军,为产业革命提供了廉价劳动力。同样,中国1979年开始的农村改革为其后的工业发展奠定了农业基础。
2、工业发明。
纺织工业:
1733年,钟表匠凯伊发明飞梭,大大提高了织布效率。
1764年-1767年,纺织工人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提高了纺纱效率。
1769年,理发师阿克莱发明了水力纺纱机。
1779年,纺织工人克隆普敦发明了骡机,后被改良成自动棉纺纱机。
1785年,牧师卡特莱特发明了动力织布机,随后其他纺织机器相继发明,实现了纺织行业的机械化生产。
1769年,仪表修理工詹姆斯·瓦特发明了单向蒸汽机,1782年又制造出双向蒸汽机。蒸汽机的出现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3、充足的劳动力供给:英国由于人口增加快,每年增加大量年轻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满足工业革命对劳动力的需求。
从上面可见,英国的这些工业发明大多是一线年轻工人,要是这些人仍然在土地上谋生,是不可能有机会作出发明的。有大量的脱离土地的劳动力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关键,而这又是人口压力逼出来的。
法国耕地面积是英国的3.04倍,草原面积则只相当于英国的85.2%。[ “Land and Agriculture, ”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 last update: October 2010, http://unstats.un.org/unsd/environment/agriculturalland.htm]1500年英国人口394万,只相当于法国人口(1500万)的26.3%,人均耕地是法国的1.25倍,人均草原面积则是英国的4.47倍,当时两国的人均GDP基本一致,英国是714美元,法国是727美元。
1700年英国人口增加到857万,相当于法国人口(2150万)的39.8%,人均耕地只是法国的83%倍。1705年英格兰只有35%的劳动从事农业,而法国还有70%的劳动力从事农业,英国人均GDP增加到1700年的$1250,高于法国的$910。
到1850年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口增加到2718万,已经相当于法国人口(3640万)的74.7%,人均耕地只是法国的44%,人均草原是法国的1.57倍。
那么可以看出,当时法国耕地丰富,一方面没有农业革命的动力,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农民在土地上就可以谋生,没有必要背井离乡、妻离子散到城市讨生活。到1845年,法国还有59%的劳动力从事农业,而英国只有20%的劳动力从事农业了。[ Stephen Broadberry, Kevin H. O’Rourke,The Cambridge Economic History of Modern Europe, Volume 1- 1700-187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 pp. 149-151. http://www.cepr.org/meets/wkcn/1/1679/papers/Brunt-Dennison-Simpson_Chapter.pdf]
以劳动力占总人口的50%计算,1850年的时候英国有1359万劳动力,其中1087万从事非农行业;法国有1820万劳动力,但从事非农行业的只有746万。就是说,虽然当时英国总人口仍然比法国少,但是脱离土地的自由人员却反而远比法国多。
1851年英国耕地单产只比法国多20%,[ Clark, Gregory, “The Agricultural Revolution and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England,1500-1912,”Working Paper,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June, 2002, http://www.econ.ucdavis.edu/faculty/gclark/papers/prod2002.pdf]光是靠本国耕地根本养活不了不断增加的人口,也无法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为了生存,破产的农民纷纷转移到城市,通过贸易获得就业机会和粮食。1850年英国的人均GDP增加到$2,330,远高于法国的$1,597。
如果1500-1850年英国人口也与法国同步增长的话,那么1850年人口只有957万,人均耕地反而是法国的1.25倍,人均草原是法国的4.47倍。耕地和草原足以满足所有人的就业机会和粮食需求,根本不必进城打工。
如果1700-1850年英国人口与法国同步增长的话,那么1850年英国人口只有1450万,自由劳动力还不到法国的一半。
有人认为刺激工业革命产生的两大最重要条件是:国际市场与资本市场。其实这两个条件在英国工业革命产生之前,已经在荷兰完成了。但是荷兰的人口太少,到1820年人口才230万,如此少的人口一方面难以涌现瓦特那样的发明家,一方面自由劳动力难以提供广阔的市场前景所激发的生产能量。
需要说明的是,人口因素只是工业革命的一个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而工业革命所需要的诸多必要条件在英国得到完美的统一。而当时英格兰中部人口最为稠密,工业革命发源于英格兰中部也就不足为奇了。
浙江温州和湖南邵东的情况也类似。两地人多地少,在计划经济时代非常贫穷。温州人均耕地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5;邵东人均耕地面积在湖南倒数第一,并且地处衡邵干旱走廊。改革开放后,迫于生计,大量温州人、邵东人到全国各地经商、创业,两地商人现在成了财富的符号。
根据美国普查局的资料,1990年英裔人口(包括English、Scottish、Irish 、Scots-Irish、Welsh以及殖民地时代的英国人后裔American)共9683万(考虑到还有10%以上的人没有公布祖籍,因此英裔总人口应该超过1亿),占美国人口的38.9%(占公布祖籍人口的43.5%);法裔人口1032万。[ U.S. Census Bureau, “Ancestry: 2000, ”Census 2000 Brief, Issued June 2004, pp.3-6, http://www.census.gov/prod/2004pubs/c2kbr-35.pdf]
根据加拿大2006年人口统计资料,[“ Ethnic origins, 2006 counts, for Canada, provinces and territories - 20% sample data, ”Statistics Canada, Date Modified: 2010-10-06, http://www12.statcan.ca/census-recensement/2006/dp-pd/hlt/97-562/pages/page.cfm?Lang=E&Geo=PR&Code=01&Data=Count&Table=2&StartRec=1&Sort=3&Display=All&CSDFilter=5000#Notes]英裔1649万,法裔491万(主要是魁北克省),还有1007万认为是Canadian人(早期移民,以英裔为主),其中部分是混血人种。
英国和法国还向其他国家移民,也还有外来移民,假设二者抵消。1990年英国和爱尔兰人口共有6100万,法国5817万,澳大利亚1696万,新西兰341万。澳大利亚、新西兰人口中英国移民后裔占70%以上,此外南非还有160万左右的英裔,那么1990年大不列颠裔人口接近2亿,而法裔人口不到7500万。
就是说从1500年到1990年,当初474万大不列颠人口增加到近2亿,增加41倍(其中本土人口增加了11.9倍),当初1500万法国人增加不到4倍(其中本土人口增加了2.9倍)。从文艺复兴开始到1492年这一段时间共有10位名人(哈特排行榜),都是欧洲大陆的,无一是大不列颠的。在1500年之后,影响世界的名人中大不列颠却有17人,从英国独立出来的美国有8人,而传统的欧洲人口大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分别只有8人、9人、3人。人口优势使得英裔人口在历次产业革命中扮演主角,主导世界格局超过2个世纪。数百万人口使用的英语,现已成为世界语言。
法国本来一直是欧洲的中心。1662年(康熙元年)的时候法国人口2000万,中国人口四千多万,[易富贤:《就清朝初年人口数量与葛剑雄先生商榷》,《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第01期。]中国人口是法国的2倍多;2010年中国人口却是法国的20倍。1700年法国人口占西欧(2008年30国人口共4亿)的26.4%,GDP占24.1%;2006年法国人口只占西欧的15.8%,GDP只占16.4%了。随着人口比例的降低,法国逐渐丧失了其在欧洲的传统霸主地位。法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孔德感叹说,人口决定命运!
本文摘自《大国空巢》
大陆版的《大国空巢:反思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持论更温和,内容更精简,数据更扎实,观点更明确,如作者在《大国空巢:反思中国计划生育政策》自序中所言:“从文字来看,香港版去除了一些‘酒糟’,只浓缩为《大国空巢:反思中国计划生育政策》20%的内容,新增了80%内容……香港版里主要用的是自制的‘鸟铳’……这一版添置了一些‘枪炮’(复习了大学和研究生时学过的人口统计学,并向一些人口学者请教,使得方法更符合规范)。”可以说,这是作者的一本心血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