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许多实证的经济研究处理的都是相关关系。比如很多人通常说M1跟股市有什么样的关系,物价跟哪些因素有什么样的关系。这些论证在方法上都是基于相关性的一些描述,两条线拉在一起,比较认真负责的还去计算一个相关系数,不认真负责的,就说:“你看,你看,这两条线很像!”但是原则上都是基于对相关关系的描述。
在密实的理论研究中,我们探究的是因果关系。那么我们要问的是:因果关系和相关关系的区别在哪里?弄清楚这一区别对理解和厘清经济研究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因果关系和相关关系的区别在哪里?
如果A是一个现象,B是一个现象 ,C是我们没有看到的一个现象。
如果A与B之间存在相关关系,那么可能存在三种情况,第一种是A导致了B,A是B的原因;第二种是B导致了A,B是A的原因;第三种是C同时导致了A 和B,C既是A的原因,也是B的原因。
如果我们不能排除C的存在,我们就无法断定A、B之间的相关关系可以上升为因果关系。此外,知道这个因果关系是沿着A到B,还是沿着B到A,也不太容易。这些问题是实证研究非常大的困难。
可制实验的好处就是可以把这个C给排除掉。而天文学,比如说研究地球和太阳的运动,非常大的好处是即使这个C是太阳的表面温度,是太阳的元素构成,但是它跟A、B之间没有关系,你可以认为它不存在。
但是在经济研究之中,C太多,B到A的情况太多。所以从作出预测到观察事实,观察的事实跟预测之间的联系如果用因果关系的链条来梳理的话,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举一个例子。
中国古人喜欢写诗,觉得其中学问很大。那么怎么写出好的诗呢?一个重要的概括是:“诗必穷而后工”。很多人认为这个命题描述的是因果关系,但是在我看来,它描述的顶多是一个相关关系。
“穷”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不得志,不是贫穷,是郁郁不得志。“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个“穷”也不是贫穷,而是指不得志,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
中国过去的知识分子老是希望被皇帝和政府赏识,如果没人赏识他,就故意躲到山林里边等着别人来赏识,这就像女孩子涂脂抹粉,游走于闹市之间,来提高回头率,这是一样的心态。所以“穷”本质上是不得志,没有人赏识他,政府不理他,然后躲到山林里还是不理他。
政府不追求他,他就没有钱呀,没有钱没有很好的地位,然后回家老婆就跟他闹别扭,出去喝酒动不动还要赊账,他就会有很多的问题。
“穷”,这是一个现象;“工”,是另一个现象,就是他的诗词写得很好。诗词写得好有很多标准。第一是格律非常地好,汉语作为一种单音节的语言,对格律的要求是非常非常高的。以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苏东坡的诗词写得太好了,但李清照作为和他同时代的人,却说苏东坡的诗词不够好,原因就是“不谐音律”,在音律、音调的和谐、押韵方面有很大的问题。
第二是意境很高。所谓“意境”,我体会就是一种幻觉,是通过语言和格律等去刺激你的想象产生的一种幻觉。如果这种幻觉让你感到很舒服,那么就说这首诗很“工”。
“诗必穷而后工”,这句话描述了两个现象,第一个现象是“穷”,第二个现象是“工”。很多人都认为这句话描述的是一种因果关系,因为“穷”,因为郁郁不得志,所以才能写出很感人的诗歌。所以“穷”是现象A,“工”是现象B,他们认为因果关系是A导致B。
但是我后来很仔细地研究了这个命题,我认为中国在上千年的时间里,以现代科学研究的方法来看,对这个命题的解读几乎注定是错的。为什么呢?我们至少可以提出两种竞争性的、令人信服的解释来说明这种解读可能是错的。
第一,诗写得很好是要花工夫、花心思去琢磨的,不是随便能写出来的。李白的很多诗看起来写得很轻松,实际上他没事干,骑在马上都在琢磨,琢磨音节、格律和意境。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你花心思去琢磨格律,你就没有办法去琢磨领导的心思、去琢磨周围的同事在想什么,你就没有办法去琢磨怎么样把股票炒好。所以,“工”是因为你喜欢“工”,你花了很多心思在那个方面,那么你花在主营业务上的心思就很少,自然你的业绩就很差,老板就不会喜欢你。老板不喜欢你,你就肯定领不到奖金,也提拔不了,所以你就“穷”。
这是第一种解释,认为因果关系是倒过来的,是“工”导致了“穷”。
举几个例子,李白受玉真公主之荐入宫,李隆基非常喜欢他。李隆基动不动带着杨玉环在宫里耍,但是老觉得不痛快,因为爽的感觉不能长久地保留下来,不能很好地抒发出来,找了很多御用诗人都写得不透彻,就把李白叫过来。
李白当时还不知道要让他干什么,听了吩咐了以后,一提笔,流传千古的诗就出来?,“云想衣裳花想容”等等。但是李白在宫里只待了两年就被赶出来了,为什么呢?同事在背后诬陷他,嘀咕他,琢磨他,说他的坏话;他的上级也拼命给他使绊子,非常地不爽。他们联合起来在李隆基面前扎他的针,扎了一针又一针,到后来李隆基实在受不了了,“赐金放归”,给了他很多钱,你出去玩儿吧,实在罩不住你了。
从根上说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李白在写诗这个层面上花的心思太多。李白的情商不会很高,所以他既不揣摩领导的意图,也不揣摩同事的想法。同事都在他背后使绊子,他茫然无知,出去以后琢磨了很多年终于明白了。后来他落魄时写的回忆这段生活的诗歌,是充满很多牢骚的,就是同事陷害他,这帮王八蛋真坏,他写过一些这样的诗歌。
以李白的案例来看,“工”完全有可能是“穷”的原因。因果关系完全可能是倒过来的。
第二,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存在一个C。怎么来提出存在C的理论呢?这个理论也是很容易提出来的。为什么张三生下来数学就学得很好,李四怎么学都学不明白呢?因为人的天分是不一样的。这个天分就是我说的C。
有的人生下来感情就比较脆弱,非常多愁善感,听到秋风吹动树叶的声音就会流泪,有的人听了啥感觉也没有,这就是天分的差异。
如果你是一个听见秋风就会流泪的人,你的本性是这样,那么你的诗歌就容易写得很好,因为你对世界的观察体会非常细微,你有一个高傲细微、敏感脆弱的心灵。你自己首先被感动了,你写出来的东西就容易感动别人。所以这个C就是你的天分,你的天分会导致你的诗歌写得很好。
如果你的心灵天生如此脆弱,领导批评你两句你马上就哭鼻子,哭完鼻子就怠工,怠完工就提交辞呈,那么你奖金肯定领不到,更别说提拔了,这样“穷”就是不可避免的。
在社会上、在人群里混,人群本质上是一个丛林社会,相互利用、弱肉强食、优胜劣汰。一颗脆弱高傲的心灵在人堆儿里是很难混得开的。所以这样一个C就必然导致“穷”这个现象。
如果这个解读是对的,那么A和B,“穷”和“工”之间是没有因果关系的,两者之间只是一种相关关系。
我们举这个“穷而后工”的例子是想说明,我们看到的大量经济现象和很多的社会现象,如果仅对它们进行统计手段的处理,只能得到相关关系。要想获得对世界的洞察,并以这样的洞察为基础,获得对世界的比较稳定可靠的预测能力,我们就必须探索因果关系。
但是从相关关系跨越到因果关系,这条沟有多宽呢?这本质上要排除C的存在,或者说认为C不存在。而“C是不存在的”,这一命题可能是无法证伪的,至少在绝大多数时候很难,除非是受控实验。
本文摘自《经济运行的逻辑》
在高善文眼中,经济运行的逻辑是什么?如何近距离观察中国经济?用什么方法预判经济前景?他分析中国资本市场的思路是什么?
高善文入行以后,经历了券商研究业务从乏人问津到门庭若市的海天变迁,目睹了市场从绝望到疯狂的几度轮回。在这些纷繁复杂的市场变化后面,他始终追求对中国经济的独特理解和统一的逻辑分析体系。
《经济运行的逻辑》一书中,作者对通货膨胀、经济周期、产业周期、资产重估等问题都进行了自成一体的论述,与读者分享他对中国经济过去与未来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