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即使在中国经济奇迹的光环下,对“中国模式”也从来不乏质疑的声音。实际上,从以下三个方面的情况看,其运行机制难以维系的势态十分明确。
首先,依赖国际贸易从发达经济体引进发展机会,依赖工业化、城市化大规模实现这种发展机会,由此导致的一个必然结果是,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生产能力的超常规建设驱动。剩余产能成为常规的动态现象。每一轮经济热潮所建设的生产能力都大于当时的市场需求,而后迅速增长的需求在时滞之后论证当时决策的正确性。其中的关键,在于国际市场对中国过剩生产能力的容纳。
与中国出口腾飞向相对应,美国贸易逆差从数十亿美元的规模扩张到2007年时候的6000多亿美元。也就是说,美国的过剩消费、过多负债与以中国的过多生产、过剩投资形成相互依赖、相互支持的关系。美国为其国际赤字融资的方式,是从东亚、石油输出国组织大量借贷。如此,以美国贸易赤字为中介,大量美元流窜全球,成为事实上的全球货币。美国贸易赤字如同全球经济的呼吸,伸缩之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全球信贷与投资之扩张收缩。
但由此构建的动态关系,也推动美国对外贸易与资本市场陷入动态不稳定状态。其中的最突出的体现是,美国资本市场在美元超额流行之际呈现出的泡沫状态。10年来,美国银行家们忙于为大量涌回美国的资金寻找出路,以次级债券为代表的金融创新,只不过是应运而生。美国房地产的超级泡沫由此诞生。
2008年金融危机宣告上述不稳定关系的解除。危机后,美国等发达国家处于持续的“去杠杆化”过程,我们也很难再期待“美国消费、中国生产”的发展模式可以完整无缺地保存下来。
2010年,中国出口取得了25%的增长,但即便如此,这也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恢复性增长。从2008年到2010年,中国进出口平均增速降低到微不足道的4%;相应地,美国的外贸赤字从6000多亿美元降低到不足4000亿美元。按照笔者反馈演化模型的预测,2012年之后,中国出口增速可能降低到不足12%,远低于从前;同时,美国贸易逆差可望继续收窄。这些变化表明,“中国模式”的关键特征之一必将出现变化。
“中国模式”的第二个软肋,是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强力介入,导致民众福利受到侵蚀。且不论腐败造成的社会成本,也暂不论垄断型央企造成社会福利流失,单就环境恶化、分配不均、消费不足这三个特征,其经济意义就已经非常负面。
环境恶化的制度性原因,除了民众对环境破坏造成的损害没有索赔权与知情权之外,从经济原因上讲,在于政府有意压低资源价格。过低的资源价格鼓励了投资与重工业化发展,放大了滥用资源的社会成本与政府成本之间的差距。在中国经济奇迹诞生的同时,中国环境恶化速度也创出历史之最。在使广大民众在承受它的恶果的同时,也造成了经济发展不可维系的问题。失败的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没有达成任何有约束力的环境协议,这并不表示环境问题对中国自身不构成约束。依据各种数据,中国环境对经济粗放式发展的承受力正在逼近极限,水资源、空气质量、水土流失、城市病等等,都在发出类似的信号。
分配不均的具体体现,是中国基尼系数已经大幅超越全球平均水平而居于最高水平之列。除了城乡差别、东西部差别等客观原因之外,归因于人力资本不同的合理部分,远不足以解释这种程度的分配不均。制度性因素是主要的。由于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强大干预,政府获得了经济成果中越来越多的份额以及资源动用权。在各类计划、规划笼罩之下,中国经济体中充沛的利润机会落在谁的头上,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各利益体与政府权力的距离。
如果创业成功的机会不取决于个人抱负、能力与运气这些随机的因素,如果财富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经济租金的占有与分配,如果制度性垄断不能得到有效抑制,自然地,经济发展的好处将不成比例地流入少数人手中。在帮助中国经济快速腾飞的同时,低廉劳动力成本的另一面,是广大劳工阶层的相对贫穷。
在这种环境中,消费不足成为必然。低收入阶层具有很高的消费倾向,但收入有限;高收入阶层——即使骄奢淫逸——也无法消费其收入的较大比例。其结果是中国消费率持续降低,而储蓄率持续提高。按照相关统计,目前民间消费占GDP的比例已降低到33?7%,远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而储蓄率则居于世界最高水平之列。
中国高储蓄率来自于三个方面:政府、企业与个人。个人的高储蓄率,从经济方面讲,导源于分配不均;企业高储蓄率,主要原因在于生产率提升速度高于工薪成本提升速度;政府高储蓄率,则可归因于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强大掌控力。
高储蓄率、低消费率都有利于中国强行军般的经济发展。但另?方面,这也代表着广?民众为经济腾飞所付出的代价,并潜藏着社会不安的隐忧。
中国模式的第三个软肋,是产能泡沫与金融风险威胁着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纵观全球其他取得经济增速跃升却未能持续的案例,最大威胁之一是宏观经济不稳定造成前功尽弃。而导致宏观经济不稳定最常见的导火索,是通货膨胀失控、国际收支失衡或者金融危机,或者兼而有之。从表面上看,这大部分与社会经济制度无关。但更加仔细地审视就揭露出,在宏观经济政策失当背后,几乎都存在着经济社会制度丧失公平性、缺乏持续性等原因。
“中国模式”缺陷的前两类表现,至少从表面上看,无损于中国经济未来增速继续保持在高位,但资产泡沫与金融风险有可能会对中国经济造成巨大损坏。
本文摘自《中国经济下一步》
中国经济走到今天,其赖以增长的结构基础正在崩塌,而累积的风险正在逐渐发挥力量。未来数年内,经济运行方式以及增长速度都将发生大幅变化。表面繁荣背后的大陷阱,中国是否能避过?
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从三个方面解剖:
我们的经济制度有什么问题?
我们的经济政策犯下什么错误?
我们的外界环境出现了什么变化?
本书正是从这三个方面来展开论述。
《中国经济下一步:繁荣还是陷阱——观察中国经济未来的15个维度》各章环环紧扣,逻辑严密,作者开发的定量反馈模型独一无二,对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独特的评判。
读懂本书,你就读懂了中国经济!阅读本书可以帮助非专业读者对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的所有问题有清晰的认识,助长读者对经济问题和现象的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