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13日,深圳市政府推出了"30项改革措施",整套方案从行政管理体制、经济领域、社会事业与社会管理体制三大方面切入,而行政体制改革的内容占据了14项,成为整个改革的重点。这曾被普遍看做是全国综合改革的试验范本。
2009年9月,深圳建市以来最大规模、最大力度的政府机构改革迈出了最关键的一大步。80%的工作部门纳入整合范围,在经济、环境、管理等10大领域实行"大部制"。机构精简幅度达到了1/3,数以百计的"局座"、"处座"失去了自己的位子。大部制改革的关键是转变政府职能,机构精简后进一步融合了部门职能,优化了部门内部办事流程,减少了办事环节,确保行政效能的大幅提升。
深圳果然不负中央的期望。这次大部制改革也被专家称为改革开放30年以来力度最大的一次机构改革。
2011年8月12日,举世瞩目的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在深圳举行。这是深圳成为新特区后主办的一次全球瞩目的世界性盛事。众所周知,北京成功申办奥运会、上海成功申办世博会、广州成功申办亚运会之后,对京津唐地区、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经济板块的"领头羊"城市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申办世界性的展会和举办世界性的体育大赛,已经成为新的历史时期城市发展的"新引擎"。面对北京、上海、广州三位"大哥"级别的城市大"会"战,对于被誉为特区窗口、志做全球先锋城市而又在国内城市GDP排名第4的深圳来说,岂能袖手旁观?经过多方努力,深圳终于成功申办大运会。
尽管很多人对大运会不屑一顾,但深圳人并没有这么看,而是把办好大运会作为深圳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抓手。
果然,深圳利用这次机会和这个平台,把自己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点
事实上,深圳改革遭遇行政管理体制束缚渐入瓶颈,深圳人也难免会增添些许焦虑和不安的情绪。经济特区建立之初,政府的机构设置借鉴了香港的许多经验,效率很高,运转良好,但最终运行的结果渐渐与内地趋同。而经济特区原来享有的优惠政策也逐渐在全国普及,深圳也因此被纳入全国"一盘棋"的格局中。在这种情况下,深圳每一步改革都会受到约束和限制,深圳在频频闪躲政策"禁区"的过程中,"困顿之意"逐渐显现,行政体制改革的愿望越来越迫切。
从现实的情况看,深圳内地化的倾向已经是越来越明显,这种新的改革试验能否在国内真正起到示范效应,还是应该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博弈"后难道还是"撒胡椒面"?
·实施国家战略究竟可不可以"大圈圈里又画诸多小圈圈"?
本文摘自《大困局》
中国城市危与机:大困局
国家“十二五”战略已经开局,新一轮的城市竞争如箭在弦。竞争世纪,谁已被遗忘?区域经济时代,谁在快速崛起?中国的城市竞争已经空前白热化,城市之间为抢夺各种资源而展开的竞争可谓波澜壮阔,令人眼花缭乱。作者收集了中国内地城市在发展定位、发展战略的制定以及城市发展与竞争过程中失误运作的大量经典案例,也对中国城市圈的形成与区域经济的融合乱象进行了分析研究。该书丰富的案例,既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在发展竞争过程中最受人关注也是最为典型的标本,也是目前最具参考性的中国城市竞争MBA案例库。该书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观点尖锐、批判性强,对种种城市乱象提出了切中肯綮的批判,具有很强的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