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示意图
据说国务院为了防止一哄而起,失去改革试点"试验"的积极意义,要求国家发改委研究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国家发改委经过认真研究,形成意见报给了国务院,并提出建议:先办好已批准的东部两个、西部两个试点;考虑到中部空缺,在中部增加1~2个试点;在此基础上,暂停审批新的试点,至少一年内不再考虑扩大试点范围。
这个信息让武汉骤然紧张起来,从当时的情况分析,"长株潭城市群"是其最大的竞争对手。稍有不慎,武汉很可能会再次与"新特区"失之交臂。
就在武汉翘首盼望时,从北京传回消息,武汉获批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一起获批的还有老对手"长株潭城市群"。
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坚忍不拔的武汉人历经风雨终见彩虹。湖北省一位政府官员感慨万分:5年1800多个日日夜夜,武汉就"申新"开的专门会议不少于50次,拟出的报告至少有1米厚。几度调整方向,提出的概念也是屡次更换,一步步走向成功,可谓困难与希望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
2011年2月,履新不久的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说,武汉比较优势急剧上升。空间上具有聚焦性,效应上具有叠加性,能真正担负起区域经济发展引擎的责任。
评点
不可否认,成为"新特区"极大地满足了武汉人的虚荣心,但这究竟能给武汉的未来发展注入多少活力与动力呢?难免又有武汉人疑窦丛生。
在中国摆脱非均衡发展理论的制约后,关于区域发展的国家战略一个接一个出台。在这种情况下,这么密集度地出台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战略,"新特区"获得的优势还能凸显吗?武汉市"过五关斩六将"获得的不是一块"鸡肋"吧?
武汉不能忽视的是,以前因"优势"沾沾自喜而摔了跟头,现在应该甩掉多顶所谓"叠加"的"金帽子",轻装上阵,以免重蹈覆辙。
深圳:焦虑后的宠辱不惊
·深圳虽然再次成为"新特区",但与其他城市的市民获得"新特区"时的欣喜程度相比,深圳市民反应十分平淡,颇有"宠辱不惊"的风范。
·"综改试验"不就是创新吗?创新已深入到深圳人的骨髓,有没有这顶帽子无所谓。因为,在此之前被"拒之门外"的深圳市确实没有拘泥于"新特区"这顶帽子,早在原有"特区"的名义下,已经"先行先试"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2009年9月,深圳建市以来最大规模、最大力度的政府机构改革迈出了最关键的一大步,数以百计的"局座"、"处座"失去了自己的位子。
2009年5月下旬,"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顺利获得国务院批复。至此有人认为,深圳进入"特区的平方"时代。
本文摘自《大困局》
中国城市危与机:大困局
国家“十二五”战略已经开局,新一轮的城市竞争如箭在弦。竞争世纪,谁已被遗忘?区域经济时代,谁在快速崛起?中国的城市竞争已经空前白热化,城市之间为抢夺各种资源而展开的竞争可谓波澜壮阔,令人眼花缭乱。作者收集了中国内地城市在发展定位、发展战略的制定以及城市发展与竞争过程中失误运作的大量经典案例,也对中国城市圈的形成与区域经济的融合乱象进行了分析研究。该书丰富的案例,既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在发展竞争过程中最受人关注也是最为典型的标本,也是目前最具参考性的中国城市竞争MBA案例库。该书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观点尖锐、批判性强,对种种城市乱象提出了切中肯綮的批判,具有很强的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