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我们在考虑市场时,其一,模糊定义市场处于的阶段,从市场的现象特征给予判断,比如道氏分别提到的“牛市--建仓期、上涨期、出货期;熊市--出货期、恐慌期、低迷期”的划分。
其二,给予市场阶段的大致划分时,就要给予具体走势波动的时间和空间下的“范围”研判。其实这种研判就是一种“形态组合需要的时间和空间”。即道氏理论给予特别重视的“反转形态”。
从操作意义上来说,不管这种形态最后是否造成了反转确认还是失败的反转形态。它都给予和创造了“市场机会”,即通过指数的这种“过渡形态”的时空波动,给其它的个股以上涨或下跌的机会和市场环境。这一点才是实战者应该重点关注和下手的。
最后,所谓的“形态”,形态本身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但是在趋势中发生的形态反映了当时的市场环境或者市场阶段,这种阶段对个股的波动来说确实意义非凡的。这是研判指数和个股的不同之处。
形态是一种归纳,运动起来不要被形态所限制。象上面举的“双底”的例子。二次底部高于前次也是“双底”,二次底部低于或持平前次也是“双底”。不要在形态上打转,而要在可能发生的时间下,波动空间所形成的形状定位的意义下手考虑、分析,配合以对应的成本、筹码,配合市场对应阶段的投资心理、主力运作心理、市场阶段目的规律,做为重要的、相对缩小和准确的——突破方向。
从第四篇已阅读的小章节的目录可以看到:
1. 道氏理论对市场5年历史的解释
2. 第一次严峻的考验
3. 险乎验证失败
4. 主要反转信号
5. 牛市信号
6. 牛市信号
7. 第一次调整
8. 牛市的重新确认
未阅读的
9. 铁路指数步履蹒跚
10. 1946年春季
12. 最后的冲刺
13.熊市信号
在这里我们之所以以目录的形式进行归类,是为了理解一下编者要给我们带来什么?
可以明显的看到,1~8部分是市场对下跌后,进入牛市前的波动记录,是对市场在这其间波动的过程中产生的信号,给予当时情况的思维分析和分析定位。请注意,这是在过程中产生的分析。
而在过程中所做的分析,我们称作动态分析,或应变模式、应变交易。但由于道氏理论主要阐述的对象是“市场指数”。所以以指数而论,这种反转形态和市场特征可以被多次的、反复的、被市场各层次的、所有的投资者、相关的和不相关的综合因素,冲击和整合,以达到“市场指数”这个综合体最真实的反映,换个角度说,也只有这样才可以给予其成分股成员和市场参与者最大的自由度和活跃度。
自由意味着公平,公平意味着先机,先机意味着实力,实力决定了结局。
使用道氏理论,再次强调,一定要记住“平台”:它是研究“指数”为主体的投资理念,且就是通过观察“指数”这个综合体对象得出来的市场行为观察和由此所带来的一系列的相关投资交易策略、交易对象、和具体的交易行为。
因此,在“指数”这个巨大的天空掩护下,个股都在做着自己的事情——投资资金的运作。这是严格意义上的区分。个股的研判技巧绝对不同于指数。或许从表面上看起来差不多,可差异相当大。
要学会区分,否则在思维上就容易陷入误区。有的朋友研究大盘指数的准确度不错,可做个股就不行了;有的正好想法,对个股行情把握叫好,对大盘指数没有感觉。
当然,从目前的市场来说,只有个股给我们带来现实的收益。所以个股是我们目前的唯一选择重点。
上篇提到过,反转形态的问题。即1~8部分,实际上是道氏市场阶段的“低迷期-建仓期”转化过程中,出现的不同的信号。市场的阶段特征是具备一定的周期和惯性的,所以其波动就不会象我们定义一个具体的波浪一样。它们可能发生多次的反复,包括低点和高点的关系;如果两个指数之间发生这种情况,也是非常正常的。
象现在的上证和深证指数,正好走出了这一幕,让我们来看看,如果以道氏理论为主的研判角度思维,对于指数的效果如何?和在个股运用上、即如此的运用市场指数而导致的个股机会的把握上造成的差异等?!
题外话:
我不知道这样做,来采用这样的交流方式是否能起到较好的效果,但是我知道肯定会起作用,哪怕只有点点的作用。甚至于从开始就没想到过要如何。
如果你来到茶馆喝茶的话,基本上你会约上一个或几个朋友一起,即使是自己,那也会欣赏泡茶的功夫和沉醉在茶的芬芳中。。。
心魔就是这样。跟许多的太多的东西无关,却跟自己的心灵密切相关。以至于迷失在其中时,而执着在意了“事物之形式”。于是乎功名荣辱、涨跌起伏、喜怒哀乐、世家杂事便一一的侵入了原本的虚空,充斥了那份空灵,变得浑浊而不自知。
空旷会永远空旷的,因为那旷野自知;纵使添上些什么,也会随着四季而消失,回归那本来的家园。不管你是否认识到还是已经迷失,或是执着;虚幻的最终消散,那本质丝毫没有改变。
限于文字语言和思维模式的局限性和个体的不同,我深知采用这种交流方式很难被大众顺意接受、理解;又唯恐因为某种语言的关系,而造成“误解”,而更加的偏离了本意,甚至是走向相反的方向。如果是这样,那就完全违背了初始的思维了。
东西方文化的不同,造成了思维本质上的差异。而对于80年代以后的一代来说,所接受的文化更以西方体系为主,所以在理解上出现“道与技”的区分也是正常的。
在后面的文章里,将会适当的减少原文内容的数量,或者将更加的采用更广阔的思维来剖析。
在继续市场行为的分析之前,我们注意到,到目前为止,铁路指数已经成为我们故事中的“主角”。从1942年6月铁路指数拒绝下跌至新一轮熊市的低点开始,它就成为了每一次重要上涨的矛头,上来了引人注目的反弹,上涨了170%(而工业指数仅上涨了82%)。回顾这一过程,原因显而易见:铁路是战争中受益最多的行业,它们在这一时期以空前(也很有可能)绝后的速度积累利润,清偿债务,消减固定支出。当“公众”的注意力还集中在传统的、更引人注目的“军工产业”时,市场早在珍珠港事件之时就已开始精明地为铁路指数空前绝后的赢利进行股价和考虑。但从这时起,形式发生了变化,铁路指数开始拖延后腿。与我们上面所作的回顾同样显而易见的是,1945年7月市场开始同样精明地考虑铁路行业财富的变化。这是道氏理论基本假设(要点一)的绝好例证。
4/7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